史志龍
摘 ?要:本文主要以耐力素質為突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策略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實際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耐力素質對學生身體素質產生的積極影響,其次介紹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最后從更新思想,自主訓練;循循誘之,因材施教;堅持不懈,終身訓練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以耐力素質為突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策略,進一步強化學生身體素質訓練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耐力素質 ?體育課程 ?身體素質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c)-0165-02
在新課程標準視角下,國家越來越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青少年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怎樣在體育教學中強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成為教育創新的中心課題。所謂的身體素質,也就是人體活動的本能反應,人體對于運動、生活中展現出的力量、林密度和身體柔韌性等技能能力,通常情況下的身體素質包含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層面,這些素質之間相互促進和影響,共同作用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
1 ?耐力素質對學生身體素質產生的積極影響
通過調查某學校的100名學生體育運動情況,可以了解到,學生現有的身體素質在不思考坐位體前屈的運動項目的前提下,諸多學生身體的運動速度和耐力都在不斷下降,和2018年進行對比,學校中來自城市的男生以及來自鄉村的男生對于立定跳遠成績的獲取上,下降了1.28cm和0.22cm,對于引體向上成績的獲取上在每1min內下降了1.25次和1.36次;并且來自城市的女生以及來自鄉村的女生在立定跳遠的體育成績獲取上分別下降2.50cm和0.68cm,針對仰臥起坐的體育成績獲取上分別在每1min內下降3.0次和2.50次。所以耐力素質的培養應該受到學校的深入關注。
其一,所謂的耐力素質,主要是人體在長期工作以及運動過程中緩解疲勞的技能,成為人體健康水平以及體質強弱彰顯的顯著標志。疲勞為生理表現一種趨勢,有機體以長期的活動為基礎,勢必會出現身體疲勞的感覺,促使其工作水平降低,影響到運動具體實踐和技能的展現,成為有機體的自我保護現象[1]。然而疲勞也是有機體工作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充當有機體恢復體能和體能提升的刺激物質,缺少疲勞的存在,有機體的體能便不會提升。
其二,對于耐力素質給予學生身體素質帶來的積極影響,具體如下。學生自身的耐力、爆發力和速度出現降低的現象,會出現學生自身超重和肥胖率增長的情況,需要諸多體育教師高度重視。耐力素質的訓練即便比較艱苦,存在一定的枯燥乏味性質,然而在耐力素質訓練情況下,能夠改善學生自身心率的變化[2],強化學生心肌力量的增加,進一步促進學生心血管體系和呼吸體系的有效運作,強化學生心肺功能。若可以組織學生對耐力素質進行鍛煉,能夠促使學生的神經興奮和抑制,以及傳到和反應等身體技能不斷改善,能夠促使學生精力更加充沛,動作更加敏捷;最后耐力素質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積極面對困難的良好品質,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習和生活。
2 ?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因素
2.1 校園的快速擴展
最近幾年,不管是哪所學校,辦學規模都在擴大,各所學校的招生數量在不斷增加,然而體育訓練場地基礎設施存在顯著不足,學生數量多場地空間少,高密度的學校促使學校體育鍛煉存在捉襟見肘的情況。所以怎樣科學安排學生體育活動,成為諸多高校有待處理的問題。
2.2 學生缺少鍛煉
如今,網絡已經走進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中,諸多學生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中,不愿意在校園中參與體育鍛煉,其往往將自己的課余時間利用在網絡或者游戲中,淡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3]。即便教育單位在持續強宣傳“陽光體育”教育理念,然而在實踐中總是存在落實的難度。
2.3 缺少評價機制
單一化教體育教學制度成為高校體育工作凸顯的問題,也成為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穎情況。現階段,對于各所學校給予學生評價機制中缺少體育教育的因素,也是學生缺少體育運動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學生的評優活動和體育運動產生較大關聯,無形中引起學生缺少體育活動的重視。
3 ?以耐力素質為突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策略
3.1 更新思想,自主訓練
以學生耐力素質的訓練為途徑,提升學生整體身體素質。所以體育教師要更新思想觀念,增加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認知,促使學生了解到,體育運動力量以及速度充當自身體質標準的反應媒介,決定著自身身體的強健程度,并且體育教師要找到耐力素質的關鍵點,即耐力素質為身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在體育教學中以及課外訓練中,教師要不斷給學生普及耐力素質的訓練,促使學生意識到耐力素質的價值,自主積極地參與到耐力素質訓練活動中。
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定時跑、往返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豐富運動內容,通過圓形跑或者分組替換跑的形式,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熱情和興趣。并且適當地改變訓練情節,播放具備活力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訓練的參與程度。最后是按照學生成長特點,設置具備挑戰性的體育運動,包括負重跑,或者追逐跑等[4],結合不同年齡段,組織學生在跑步兩圈之后開展接力訓練,甚至在跑道上設置一些障礙物,保證學生體育運動的有效性,強化學生身體耐力素質的培養。
3.2 循循誘之,因材施教
體育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耐力訓練過程中,不可急于一時,應該對學生進行循循誘之,結合學生自身體質的不同,因材施教,科學安排體育運動量以及運動強度,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增加運動難度,巧妙給學生滲透身體疲勞產生機制和緩解疲勞的技巧,客觀地認知疲勞,降低身體出現疲勞的幾率。在此期間保證分組訓練的動態性,對于耐力素質不佳的學生小組,可以在訓練之后進行小組層次性的升級;對于耐力素質良好的學生小組,如果小組成員沒有較大進步,或者出現退步的情況,可以降低小組層次,這樣給學生創建積極的競爭環境,調動學生參與耐力素質訓練的積極性,活躍體育運動訓練氣氛。
3.3 堅持不懈,終身訓練
體育領域內的耐力素質訓練應該堅持不懈,樹立終身訓練的思想,且耐力素質的發展并不是短時間完成的,關鍵是日積月累。若憑借以周為單位的體育課程訓練培養學生自身耐力素質,并不是最佳的方案,所以體育教師要強化課外體育運動訓練學生耐力素質[5]。或者給學生布設耐力素質作業,給予學生充足的鼓勵和認可,定期檢測學生身體素質訓練情況,全面致力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上,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身體素質訓練效果最大化成效。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耐力素質的訓練強化學生身體素質需要引起體育教師的深入關注,教師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按照學生實際身體素質培養情況,設置與之相對應的耐力素質訓練方案,調動學生體育運動的參與積極性,致力于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彰顯體育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華,亢建國,劉鏡明.中醫體質對普通大學生耐力素質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17,36(4):37-41.
[2] 李長龍.體育教學中如何科學發展中學生耐力素質[J]. 魅力中國,2017(26):202.
[3] 劉敏娟,姜濤.2015年與2010年新疆溫宿縣維吾爾族7-18歲城鄉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比較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7(15):57-61.
[4] 周曉陽.試論初中體育訓練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J].祖國,2018(4).
[5] 蔡麗君.初中開展校園定向運動教學對提高學生耐力素質的實驗研究[J].體育時空,201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