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新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初中地理教學迎來了全新的教學要求和目標,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廣大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爭取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從而為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闡述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方法,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學方法
初中地理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了,而這也是影響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最大障礙。鑒于此,廣大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才能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所以,針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只有激發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地理教學的積極性,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廣大教師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制定教學計劃,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樂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1]一方面,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不斷融入趣味性元素,以便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促使每個學生在地理課堂中都能有所收獲,從而豐富學生的成功體驗,進一步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大洲和大洋”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比如,針對好奇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利用故事教學法展開教學,利用海陸變遷的生動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針對具有繪畫天賦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畫畫的形式進行學習,以此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等等。
二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只注重理論灌輸,不僅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而且還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最終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對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為此,地理教師有必要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實際教學中,通過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2]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展開自主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以便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強化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時,也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多變的天氣”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天氣變化的視頻,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莫測,促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分辨天氣變化時的“征兆”,這樣既能夠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三 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不斷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初中地理是一門應用型學科,這就要求廣大教師除了要注重理論指導以外,還應該要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3]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爭取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為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保障,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展開社會調查活動,統計出農作物的基本種類,并結合本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等因素列舉出其他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以此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且還能延伸教學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這是一個艱巨且漫長的過程,需要廣大教師付出辛勤的汗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初中地理教學的根本目標也在不斷變化著,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要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創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爭取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從而落實新課改對初中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勇.芻議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研究,2018(26).
[2]許金款.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7(05).
[3]馮金華.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