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埃里希·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哲學家。弗洛姆思想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對于馬克思人本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的調和,在吸收對比兩者學說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關于對人性與社會的看法。
弗洛姆的人性理論并不是他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這些思想的誕生與他自己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馬克思、弗洛伊德這些偉人思想對他的觸動是分不開的。在《在幻想鎖鏈的彼岸》的第一章,弗洛姆就干脆簡明的介紹了自己的生平,大概說明了哪些經歷使得他對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思想產生興趣,也由此引出了為什么他會產生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思想進行結合的想法。
弗洛姆對于弗洛伊德學說的興趣開始于幼年時期,父母的性格使得弗洛姆產生了對人類行為原因的興趣。而在他十二歲那年,一位女畫家因為戀父情節而自殺這件事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正是由于家庭和這件事的契機,弗洛姆對于人的性格、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原因有了很大的興趣,因此當他在日后接觸到弗洛伊德學說時,就有了極大的興趣去鉆研。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是受意志壓迫的原始的沖動,它被隱藏在意識之下,是不能被人直接感受到的。但是弗洛伊德在說道無意識時更多的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闡釋。而弗洛姆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人的潛意識不僅受人的本能控制,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對于人的研究必須要放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社會無意識思想。
通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研究,讓弗洛姆吸收了其中有利的思想,但是從中他也感覺到了弗洛伊德思想中存在的致命的局限性。而恰巧在當時,世界大戰爆發,經濟危機的出現等因素使得弗洛姆不僅僅只是關注個體的人,而是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整個社會的人身上,以尋求解救整個社會的方法。正是在這個時候,弗洛姆開始了解馬克思主義,開始把學術的重心由弗洛伊德學說轉向馬克思主義,并且試圖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理論。
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主義實質上就是一種人本主義哲學,它的本質就是追求人類的幸福與解放,實現真正的自由王國。不論這個論點是否正確全面,單從弗洛姆認為的這一點來看,弗洛姆就覺得弗洛伊德和馬克思比起來,馬克思可能更勝一籌,因為弗洛伊德的思想僅僅局限于個體,而馬克思的思想則放眼于整個人類社會。因此弗洛姆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馬克思人的本質和人的異化理論,在他的學說中起了很大作用,他發現了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性的理論比弗洛伊德更加適用于這個社會,并且在可以補全他之前所發現的弗洛伊德在這一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說馬克思更加注重社會作用對人性的影響。
由此,弗洛姆在本書中,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他試圖把這兩者的學說融為一體,相互補充,對于他們的思想進行繼承、批判和融合,最后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論。
弗洛姆思想關注的重點和核心可以毫不猶疑的說是人。因為對于弗洛姆來說,只有弄清了人的本質、動機等才能判斷現在人的生存境況,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引導人的發展。在《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中弗洛姆分別闡述了兩位思想界的偉人——馬克思和弗洛伊德對于人的本質、人的進化及動機、人與社會的異化等概念的理解,對兩人的觀點做了比較,分析了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關于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之間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相互影響的,馬克思卻沒有給出詳細的說明。而在這一點上,弗洛姆覺得只要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可以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他通過吸取弗洛伊德有關性格這個概念的解釋,在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念,就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社會性格。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和許多思想的根源來自于他們本身的性格,性格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看法和行動。弗洛姆的社會性格實際上就是在這基礎上的延伸,社會性格就是指同一個社會中占主流的、絕大多數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核心。
社會性格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個人的引導和操縱。每一種經濟基礎都會形成一種社會制度,而每一種社會制度又都會形成一種社會性格,這些社會性格約束促進著制度中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發展。這種引導和操縱是穩定的,只要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沒有變化,這種社會性格就會穩定地存在。另一方面,社會性格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相互轉化的紐帶。社會性格的形成是在社會中的個人的性格與社會經濟基礎和思想意識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它可以形成一種集體性格,引導和操縱社會成員的思想,也就是經濟基礎在社會性格的作用下決定上層建筑。而與之相對的,社會成員思想的轉變也會影響到社會性格,從而改變社會成員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狀況,也就是上層建筑在社會性格的作用下影響經濟基礎。
所以說,社會性格就是馬克思主義中聯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紐帶,對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會產生相互作用。
弗洛姆認為,社會無意識同社會性格一樣,同樣是連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紐帶。同社會意識概念形成的模式相同,他在弗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借用了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把無意識的研究從每個個體擴展到社會群體中,由此提出了社會無意識范疇。
但這也并不是說每個社會都會產生這種孤立和排斥,事實上這種社會無意識是對于人性的扭曲和抑制,不利于人們的自由和創造。而社會越人道越自由,這種孤立和排斥就會越小,人性得到沒有抑制的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所追尋的最終目標——人類的自由和解放。
弗洛姆認為社會無意識的內容和弗洛伊德理論中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一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無意識和意識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么,什么樣的社會無意識才能轉化為社會意識呢?在這里弗洛姆提出了新的概念——社會過濾器。社會過濾器由語言、邏輯學、社會禁忌三部分組成,它就像是一個閘口,被這三部分過濾后能夠通過的部分才會出現在社會意識中,而被擋住的這些,就要留在社會無意識之中。當然,雖然社會過濾器由三部分組成,但并不是每個社會的社會過濾器所過濾的標準都是一樣的,不同的社會性格擁有不同標準的社會過濾器,只有符合這個社會標準的思想才會被通過。
語言可以用來表達經驗和情感,這種比較直觀、流傳很廣的方式很容易讓人們的意識所接受,但如果有某些經驗或者情感語言的表達不夠完整,就無法明確的進入人們的意識。因此,能夠用語言完整描述了就是意識,無法描述的就可以歸結為無意識。
邏輯學是一種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規律”。同樣的,每個社會的邏輯學都會有所區別,這種規定的特殊思維規律是人們用來辨別哪些是自然的、普遍的、符合所在社會背景與文化的邏輯,只有通過這種篩選的才允許它進入意識,而那些不符合這種邏輯的就會理所當然被阻止進入意識層次內。
社會禁忌可以說是社會過濾器中最重要最嚴苛的組成部分。社會禁忌是指“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覺是不合適的,被禁止的,危險的,并且阻止這些思想和感情達到意識這個層次。”①這些被禁止進入的思想,就算偶然可以進入意識,社會禁忌也會把它們從社會意識中驅逐出去。
弗洛姆對于人性思想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大的創新和發展,他大膽的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這兩位人類思想領域的偉人的理論結合起來,相互融合,建立起了一種新的理論。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這種理論是完美無缺的,弗洛姆的理論有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一些局限性。
弗洛姆一直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本思想,弗洛姆的理論受到馬克思主義很大的影響,他克服了弗洛伊德的局限。相比弗洛伊德,弗洛姆更加注重社會經濟等客觀因素對于人的影響,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的概念和人的異化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大膽的引入了精神分析法,從而使得馬克思關于人的理念更加的全面。
弗洛姆的思想雖然有進步的一面,但其中的缺陷也很明顯。因為弗洛姆作為一個心理學家,不可避免的受到弗洛伊德思想很深的影響,也是很容易過于夸大精神因素,例如個人情感、意志等在人性形成中的作用,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重視經濟基礎和社會制度對于社會的影響。同時在這本書中,雖然他大膽的做出了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調和的實踐,但由于作者本身的局限性,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對于蘇聯社會制度的認識甚至對于斯大林的評價等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片面性。
雖然弗洛姆的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思考,《在幻想鎖鏈的彼岸》中所闡述的觀點和理論大多比較客觀,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 注 釋 ]
①弗洛姆.在幻想鎖鏈的彼岸.張燕,譯,趙鑫珊,校.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