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首一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當前,非正式群體在學生群體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客觀存在且不容忽視的研究群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相對于正式群體而言,其形成基于心理相容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沒有固定的形式和群體規范,這與正式群體有很大的區別。長期以來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正式群體,忽視了非正式群體存在,而非正式群體作為潛在的教育資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非正式群體”是指基于愛好、情感、利益、需要等心理相容,彼此間自發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共性人群組合。該群體內部成員間缺乏明晰的角色分工且沒有地位差別,也沒有特定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僅遵循著共同的心理范式和相似或相同的價值追求,帶有著鮮明的情緒情感色彩,滿足了成員的個性發展需要。
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特殊性和復雜性令其表現出的特征不同于正式群體,具體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是廣大學生群體在日常互相交往中基于愛好、情感、利益、需要等自發且自愿結成的。該群體的形成不需要經過特定組織的批準,不受時間、人員、地點的限制,沒有固定形式和群體規范,與正式群體一起存在于廣大學生群體當中,具體自發性特點。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產生以情感維系,個體的自我意識均較強,且組織內部又無明確的規章制度約束,使得成員間很容易因志同道合相聚,因話不投機相散。另外,每個人因為角色和身份的不同可能存在于多個非正式群體當中,成員具有不穩定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該組織的流動性。
每個群體都會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作用尤為明顯。大多數核心人物之所以能成為群體的核心,其身上往往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質特征,在眾人中能脫穎而出,具有較高的威信,受人敬仰。核心人物引領著群體的價值取向,控制著非正式群體的發展方向、進程和規模,學生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在其學生成員心目中的地位有時遠超正式群體中的學生領袖,甚至是老師。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內部成員之間高度信任,互相幫助、互相支持,而對于非正式群體以外的成員則在存在心理距離,不會與其交心,會有所防范和排斥,表現出一定的排他性。
目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以其特有的功能影響著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其存在和產生的影響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
在非正式群體中,群體成員能更好地體驗到群體生活的趣味,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滿足感、認同感,得到心理支持,保持情緒上的穩定,有利于自信人格的建立。此外,在非正式群體的人際互動和關系維系中,學生更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也能更充分認識到良好人際關系的維護其意義所在,懂得要尋求群體目標與個人理想價值之間的平衡點,避免了獨立發展個性的弊端,促進了個體的社會化。另外,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交流溝通更為順暢和快速,這對德育工作者而言是好的,可以就此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意見和建議,有利于民主氣氛的形成,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非正式群體雖不及正式群體人數龐大,但卻極具凝聚力,成員間的思想觀念互相滲透,相互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非正式群體目標和正式群體的目標相左,非正式群體成員就會對外產生排斥的態度,形成群體性的對抗,干擾正式群體組織目標的實現。表現為不服從說服教育和學校的教學管理,對師生關系或同學關系產生破壞性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難度。
在非正式群體當中,核心人物往往主導著群體價值取向。當其認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式和內容時,會對學校的思政工作持以積極的配合態度,并充分發揮其在非正式群體中的影響力,帶動身邊的群體成員主動參與到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當中,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的開展;而如果群體成員對學校思政教育觀點保持不認同的態度,內心和行為會表現出抵抗,在群體當中,由于其號召和影響力,對群體其他成員造成不良的帶動作用,對整體思政工作開展有效性造成不良影響。
群體成員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源于群體目標的設定,因此對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在開展工作時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非正式群體的群體目標,以及各個群體的目標在不同階段的呈現特點,正確認識、區別對待、積極引導非正式群體形成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相融合的一致性目標,切實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
群體成員的群體意識會隨其參與的群體數量增加而逐漸弱化。如一名學生加入一個群體組織,他就會有較強的角色意識和歸屬感,但其若同時加入多個群體組織,價值取向就會趨于多元化,相應的角色意識與歸屬感便會削弱,群體意識會淡化,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一特點。積極鼓勵其群體成員多多參與到不同的群體組織當中,通過不同群體之中多元化發展目標,逐漸淡化群體成員中存在的個人意識、小集體意識,減少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阻礙,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非正式群體中的核心人物對群體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起主要引導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學生工作的管理者更應該重視起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其在群體中的引領力和示范作用,通過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等深入學生內心,將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輸出傳遞給每一名成員,做好學生工作。同時,對于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要積極鼓勵核心人物參與其中,利用其在群體中特殊地位和號召力輔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采取的是直接灌輸的說教方式,極易引起學生不滿,令其產生消極抵觸情緒,影響德育工作開展效果。其實,對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來說,要充分相信我們的學生,尤其是作為已經步入大學校園、即將邁向社會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積極地引導和鼓勵,主動為其營造自我教育氛圍,搭建自我管理平臺,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由被動變主動,擴大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且不容忽視群體,對其進行引導和管理迫在眉睫。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重視該群體,積極利用和發揮非正式群體的正向作用,抑制或消除其潛在的負面影響,提升思政教育成效,進而為高校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