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琳
(蘇州市吳中區石湖中學,江蘇 蘇州 215164)
新時代迎來教學的新使命,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交給歷史教師們的新挑戰。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在談如何提高學生素養之前,更要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尤其是稍顯稚嫩、正在成長的青年教師們。青年教師們要有自我提升的自覺性,在平時應注重“聽”、“說”、“讀”、“寫”,促進個體發展。
積極聽課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途徑。青年教師缺乏成熟的授課經驗和技巧,在上課前必須要去聽老教師的課。聽課要帶著問題去聽。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說:“(胡適)老師一再告訴我要‘不疑處有疑’。‘不疑處有疑’那就是一種智慧經驗上的震撼了。”[1]盡信書不如無書,聽課不是意味著模仿復制,而是進行思考的過程。每位老師上課都有自己的思路,在聽課之前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哪些地方是自己的講解難點,就要認真去聽別的老師是如何突破的。在聽的時候也是自己構思的過程,我們可以把自己設想成學生,在聽課時多想一想“這么講我是不是可以聽得懂呢?”。等到自己上課時,就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更好的表達讓學生有所吸收。除了聽本科目的老師講課,也可以聽不同科目的老師,特別是自己所教班級的其他課程。聽的時候通過觀察對比其他老師的教學風格和相對應的學生表現,進一步分析哪種教學方式更適合這個班級的學生,從而改善自己的教學策略。在聽課之余,青年教師也要注重傾聽學生們的反饋。課堂講授的效率取決于學生的吸收程度,這一方面學生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個道理。
教書是一門說話的藝術。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大部分都在課堂聽課中,課后的鞏固習題包括考試是對知識點的重新提取和強化。因此教師在課上怎么說話,說些什么,都跟教學質量息息相關。如今經常說歷史課教師要引領學生與歷史對話,但作為青年教師,首先更要學會如何與學生對話,要向課堂要效率。講課除了要注意知識點的講解,還要處理好環節和環節間的過渡。現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和發展會給不少青年教師帶來困擾,使他們忽視自己語言的力量,而把講課變成了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竅起于思”。歷史教學不是灌輸,而是師生間互動的傾聽與交流。知識點之間是存在很多邏輯關系的,包括段落與段落之間,以及框目與框目之間。歷史教師只有向學生充分地表述,才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之對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例如在八年級下冊講授有關土地改革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后有何成效?”三個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思考,解惑的過程就是他們學習的過程。再如有關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因為屬于經濟史內容,對于初中生來說較晦澀難懂,教師要嘗試去給學生鋪墊邏輯思維的階梯。在講述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可以提問學生,“多余的勞動力去哪兒了?”從而過渡到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市企業的改革。這里“勞動力的流向性”就成為了學生理解這幾部分邏輯思維的階梯。青年教師若能通過語言完成這樣的鋪設,既有利于自我講述邏輯的完善,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更好地掌握和吸收知識點。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以前總把讀書和上學看作同義詞,但現在的學生包括老師都很少閱讀。教育對于歷史教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馬克思曾說過我們知道唯一科學就是歷史科學,歷史包羅萬象,作業歷史老師也要有很深的知識涵養。平時的積累閱讀是每位青年歷史教師都要做的,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2]然而,作為青年教師首先應該對于教科書有整體的把握,才能發現知識漏洞,再依靠課外閱讀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教科書應該是每位教師研讀的第一本書。讀書可以遵循“泛讀——精讀——深讀”,目前歷史教科書采用了部編版教材,相對以往教材,改動非常大,并且還在每年更新修訂。歷史教師們需要字字閱讀,反復閱讀,試圖去理解編寫闡述之意,字字閱讀,尋找新舊版本間表達的差異,避免犯一些慣性思維的錯誤。例如在講授有關炎黃二帝的《遠古的傳說》一課中,部編版七年級教材中寫道“炎帝和皇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就于老版本中“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的描述截然不同了,含義也不盡相同。從這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新教材更希望引導學生注重炎黃二帝對整個中華民族作出的貢獻,而不僅僅局限在黃帝。然而若不仔細閱讀教材,很多新老師容易將這些細節忽略,產生教學上的失誤。
書寫是思維的沉淀,目前對于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殊不知“教科研即是研究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生活,是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反思、升華和超越。”[3]青年教師在平時教學后就可注意記錄教學隨筆、特殊案例、教學反思等,培養寫作的習慣。在寫作中反思,也要在書寫中分析。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歷史都是要參加升學考試的學科。然而現在的歷史學習早已不是背多分了,目前的考試“以能力考核為主要測試方向,重點考查用已學的知識,聯系相關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得分也需要技巧,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幫助,那么教師首先就要學會分析試題。教師在布置作業前,要首先自己做過一遍,清楚每道習題的設計意圖,考點難點設置,這樣才能向學生講解。通過分析不同題型,引導學生解題技巧,形成解題思路。雖然歷史是文科類學科,但我也不提倡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要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要用成堆的作業奪走他們對歷史的興趣,要與學生一同學習,師生最好的關系就是“同路人”。
青年歷史教師的成長之路必定是充滿挑戰的探索之路,然而若能保持對于教育的熱情,這便是成長的不竭動力。“聽說讀寫”既是提高自我素養的途徑,也是最終要培養的綜合能力。只要始終身處在學習的路上,相信每位青年歷史教師都能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