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瑾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教育理念的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1981年,美國學者斯派蒂(Spady)最早提出成果導向教育。成果導向理念強調,通過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使得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某一學習階段,成功獲得真實的能力。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成功導向教育理念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廣泛重視,并且加以運用。成果導向教育主要關注于這些問題:學生用什么方式取得學習成果?學校與教師需要通過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生能得到什么樣的學習成果?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為教師提供什么樣的有效保護?學生為什么會取得這種學習成果[1]?例如,傳統的教育通過從幾個給定的答案中選擇一個正確的答案來衡量學生。這種方法通常只測試學生定義的記憶,而不是讓他們展示他們學到的東西。換句話說,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理解內容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更重要。成果導向教育要求學生擴大掌握內容的途徑,從解決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到解決開放式問題的能力。
教師必須清楚地表達且積極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增強能力和提升境界,以便他們能夠取得預期的結果。明確聚焦是實施成果導向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則。基于四點原因,一是它可以幫助教師制定一份能清楚了解學生預習效果的學習藍圖;二是該藍圖可以作為設計、實施教學和教學評價的起點,它與所有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三是無論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評價,都是以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習成績為前提的;四是從第一次課堂教學開始到教學結束,師生之間,就是合作伙伴,積極參與和分享,以達到學習效果[2]。
學習成績是一種能力結構,主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達到學習效果尤為重要。能力結構和課程結構之間應該有明確的映射,而能力結構中的每一種能力都應該得到明確的課程的支持,換句話說,課程體系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應該對能力結構的實現做出一定的貢獻,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之間的映射關系要求學生在完成課程體系的研究后,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和學習效果。
成果導向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對于教師有著全方位的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成績為導向,通過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綜合能力,持續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師應從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出發,即成績,突出教學內容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改變以往課程體系重原則輕實踐的現狀。通過情境模擬或實際進入不同的就業崗位和創業崗位,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提高學生就業創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經濟頭腦、懂技術、懂管理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今后就業創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是建立以成果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制度。根據企業的績效和社會需要,先確定培訓目標,再根據培訓目標確定畢業要求,再根據畢業要求建立課程體系。最后,根據課程體系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二是確立以成果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目標。結果導向教育的目標是學生能做什么,而不是他們所知道的。學習的成果不僅包括實踐能力,還包括一般能力、心理素質、價值觀等。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通用技術與行業前沿技術的比例合理匹配。同時,學生應具備專業素養和課外實踐參與程度的教育。三是建立以成果導向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課程類型,編制理論課、實驗課、學生的評價表,制定實訓課和評價表。在評價指標中設置開放式主題,供評價者向被評價教師提出建議。同時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編制不同的評價表,逐步建立成果導向的高職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四是建立動態教學評價機制,評價主體多元化。根據行業、專業和地位,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標準。例如,使用學生和專家評估、研討會和觀察。從縱向上看,從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將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進行比較,甚至在課程結束后一個學期或一年內建立后續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評價是改進、保持還是下降的結果,及時、真實地反饋給教師本人,并督促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3]。
目前,成果導向教育已經在美國實行了很多年,實踐證明,這種教育模式是能為學校、教師和學習者提供良好支持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同時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職業教育在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整體教育規模的前提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職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