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粉
(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自2012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深化改革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面對經濟改革不斷推進,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逐漸增加,企業應用創新型人才職位存在嚴重空缺。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勝任經產業升級后的企業崗位,那就需要企業和高校對接,為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完美匹配而彼此互相合作。“產教融合”,即將企業崗位所需能力與學校培養教學的課程相互融合,實現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從而實現精準就業。《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但該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且需要數學基礎來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正因如此降低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提倡“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進行適當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在必行。
理論性、抽象性是《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但學好《西方經濟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思維邏輯性,有助于學生理性地解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但是,掌握好《西方經濟學》中傳遞的理性思維需要學生們有較好的數學功底、較強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保持學習的熱情。對于基礎薄弱型的學生,聽《西方經濟學》猶如聽天書,特別是獨立學院的本專科學生。此外,部分學生們認為《西方經濟學》太理論性,從而沒有實際意義,在生活中用不到,學不學無所謂。而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們將知識與就業崗位聯系起來,突出知識的重要性,這樣便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有助與財經類專業課的教學。
另外,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高校轉型意見;2019年初,教育部更加重視職業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是推進我國經濟深化改革、實現經濟經濟更好更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而“產教融合”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種手段,是培養新時代企業所需創新型、技術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因《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人才必須掌握的必修課,鑒于此,在“產教融合”思想下創新《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在教學開始之前,通過各種渠道調查搜集所教授專業學生未來就業崗位所需的《西方經濟學》知識點。獲取各專業對口職位所需經濟學知識技能信息后,將此知識點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且構建相關案例。用案例教學法先讓學生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且在案例教學時注重學生的參與,例如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深刻掌握案例中所講的理論知識,從而以便在將來的崗位上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除專業所需的知識點以外,其他剩余知識點的講授,依然要利用構建主義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經驗更透徹的去理解知識點。同時也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領會到經濟學中所蘊含的理性思維與人生哲理。
在以往的考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考勤、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方面的考核來為本門課程賦分。這種方式,實際上是重視學生學期末的付出,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的背誦能力,也使學生產生“期末突擊”的想法,從而失去了本課程原有的開設目的。現在,我們的考核應該從重結果到重過程轉變,增加過程考核在最終成績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及提問、小組為單位呈現一個主題的報告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平時表現。最終的期末考試是一個對本學期知識點的考察,期末考試成績依舊要算到最終成績中,但占比與之前相比要下降。我們通過“從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考核變化,激勵學生參與到平時的課程學習中去,更好的提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創新型高質量的人才,“產教融合”所體現的企業學校協調育人的思想可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可以解決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因而,我們要抓住機會,以“產教融合”的理念來改革創新《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讓學生、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