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珊
(臨沂市理工學校,山東 臨沂 277700)
學前教育作為幼兒學習道路的初始階段,而幼兒教師不但是這一階段的主導,更是決定學前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在新教改不斷深入的影響下,學前教育專業也迎來新的機遇及挑戰,傳統的兒歌彈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需求及家長的期望,因此對正確了解當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由此才能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手段,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而才能有效提升學前兒歌彈唱的整體水平。
在我國新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及發展的過程中,師范學校也在此影響下不斷創新,并且隨著學前教育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學前教育專業的所有學生也在新背景的影響下不得不面對新的困難,因此就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對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與創新,以此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及新教改的需求標準。學前教育的核心理論主要以彈、唱、說、演及跳等多項實踐技能為主要基礎,同時還極為注重對音樂以及歌唱能力的全面培養,由此表明,學前教育主要是為了全面培養高水平的綜合性人才。在現階段的學前教育專業兒歌彈唱教學模式中,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很少將兒歌彈唱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結合。學前兒歌彈唱的實際教學應該和社會生活處于緊密相連的狀態,然而學前教育專業兒歌彈唱教學的內容及教學模式與幼兒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少之又少,教學模式無法展現出學前兒歌彈唱的主要特色,并且傳統的教學方式也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專業定位較為模糊。
教學理論的創新階段,針對幼師的培養而言,多數均是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所有教學模式的中心,新型幼師培養理論主要是圍繞著學生所展開的,將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都以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為主導。所以,應該從當前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著重注意課堂教學的最終效果。因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是多數學生的天性,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較短的時間積極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后在利用精煉的語言以及精煉的教學模式完成課堂教學。學前教學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多數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授課程,學生在底下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利用全新的師生交流互動方式進行教學,通過玩與學交叉的教學方式,增進師生感情及相互交流,由此才能讓學生的注意力一直在教師身上,進而才可以高質量的完成教學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應該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將教師是教學主導的觀念思想進行轉變,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及教學目標應該將學生作為主導,重點培養學生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所以對課程結構進行創新是極為必要的。理論教學主要追求的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那么兒歌彈唱教學就應該與伴奏進行有機的結合,再融入具體的實例教學,最后再通過相互配合及課堂聯系,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針對教學手段而言應該具備較強的針對性,教師應該認真示范并指導,并且對于兒歌彈唱的教學形式應該合理利用分層教學法,按照教學課程,把單一的教學方式轉換為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由此才能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及課余練習的熱情及積極性。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以發聲練習為主,同時教師應該進行仔細的示范,再結合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著重重視集體發聲的效果以及歌唱學習效果,還應該注意學生在發聲及歌唱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著重進行講解、指導及示范。在練習發聲時,學生應該反復練習一些固定的聲樂曲目,通常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較為間斷的曲目讓學生展開基礎與練習,由此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練習的熱情,并積極鼓勵學生上臺演唱,由此對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展開聲樂教學時,教師應該不斷對學生講授各式各樣的發聲技巧,詳細的講述歌曲中蘊含的感情、含義以及創作背景等,促使學生能正確了解歌曲的意境,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促使學生可以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學到聲樂知識,從而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幼兒聲樂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針對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兒歌彈唱能力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若想成為優秀的幼兒教師就需要對所有的基礎技能進行充分的了解并能靈活應用,因此學校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質量及學習成果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而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兒歌彈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