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淑
(靖遠縣東升中學,甘肅 靖遠 730614)
為了更好的推行素質教育,中國教育界要求推行“校園文學”與“校本課程”計劃。所謂校園文學指的是“指學生時代創作的文學作品,或者通過校園生活反映社會人生的、主要為學生欣賞和接受的文學。”[1]對校園文學創作的支持,不僅是為中小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今后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一種基本走向。”[2]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內部編寫使用的課程有助于改善國家課程千篇一律的局限性,讓課程設計能充分與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以及現實環境融合在一起,實現人性化服務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的。但是,無論是校園文學還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在現實中都會遇到一定難題,在可行性上接受各種因素帶來的挑戰,因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并分析利弊做出應對之策。
校園文學作作為學校的特色欄目,將會為學生寫作提供理想的平臺。學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發表自己對生活對學習對社會的看法。而且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之下,學生的興趣培養以及寫作能力都將迅速提升,對學生的思想水平人文水平寫作水平都有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現實實踐中將面對很多挑戰。
首先,教師的配置。如果校園文學在學校實行,那么是否需要一個專門的組織進行統一管理,負責修改指導學生寫作,最后以集子的形式在學校傳播。一般的語文教師來修改那么與普通的語文課寫作文將沒有區別。因而需要聘請更優秀更專業的老師來指導。其次,校園文學的可持續性。學生在面對繁重的課業之余,是否能夠定期寫出具有美感的文章,因而校園文學作品來源便不具有可持續性。
校本課程的困難來源同樣在于人才的配備,而只有優秀的人才能編寫能教好,將具有理想色彩的教學理念付諸實踐,并實現教學的初衷。當地教師能否編寫出既能滿足教育部知識傳授標準,同時又能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是最大的難題。因為二者之間的融合本身就具有一定難度,如果校本課程的編寫是失敗的,會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而學生的學習是容不得耽誤的,與此同時,如何選擇教學試點同樣是一個難題。
校園文學與校本課程推行中遇到的困難從本質上來講具有一致性,因而在解決策略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首先,人才的引進。想要落實校園文學專題與校本課程的中小學校,可以招聘優秀的人才,聘請相關專業且經驗豐富的教師來擔任相關的職務。當然本校中的杰出教師,更適合擔任職位,因為本校教師對當地教學人文環境更加了解。還可以成立相關組織,去外地學校進行考察學習,吸取先進經驗。作為具有挑戰性的學校項目,在中國的推行度本身并不高,因而成功的學校必然已經擁有科學的經驗,值得去借鑒。
對于校園文學而言,保持學生寫作能力與水準的可持續性是最大的難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對語文課的內容與方向進行調整的方式。把有助于提升寫作的一些知識在課堂里著重強調,比如提升學生的常識儲備,可以通過老師課堂拓展以及課外閱讀。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對世界萬物的情感遷移能力以及審美感知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寫出好文章的必備素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綜合素質的培養完全可以通過學校的校本課程來實現。由專門的老師設計教材,由優秀的教師來上校本語文課。當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以及感性思維提升的時候,寫作需求也會旺盛起來,校園文學的產出率也會提升,當然這需要老師精心培養。
不管是校園文學還是校本課程在選擇試點的時候,以語文能力與寫作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作為早期實驗對象,然后緩慢推廣開來。因為功底好的學生能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效果產生的速度也更明顯。
不管是校園文學還是校本課程都是值得推介的新教學方式,是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探索。校園文學將語文從基礎學科上升到藝術層面,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而校本課程則在國家標準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地方化,特色化,作為補充去適應不同地方的教育文化環境。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夠將學生自己熟悉的身邊文化融入到課堂當中,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探索,需要幾代教育家以及一線教師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