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梅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中心小學,山東 濟寧 272100)
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中,為了有效探索小學語文教育工作高效性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正在不斷創新與改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而實踐性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內容學習興趣,并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組織小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從而開展自主學習相關活動,并在實踐性教學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能力,并真正告別傳統單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素質教育改革已經走過了二十余年,隨著近年來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也慢慢的深入人心。不可否認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學生也的確從各種實踐活動中學到了許多語文知識,但是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解,不少學生,家長,甚至教師都存在不夠重視的現象。教師對于語文閱讀中的互動內容不是很重視,例如對于一些需要“對話”的閱讀要求,經常是由教師簡單的念給學生聽,甚至連語音,語調都沒有任何變化。對于一些課堂需要的角色扮演等環節,我們的教師總是認為不屬于課堂教學的內容,經常是一句“有時間的,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練一練”。在思想上,我們的教師對于小學語文閱讀實踐性的認識是錯誤的,對其重視程度也是不夠的,也就造成了目前很多小學語文的教學往往是,一個教師在滿堂課的念,一群學生在整節課的聽,念的毫無生趣,聽得昏昏欲睡。即便是偶爾的幾個提問也常常是回答者寥寥無幾。這樣的教學方式完全脫離了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方針,達不到實踐教學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方面,教師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如何開展實踐教學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提前對文本進行初步了解,從而對閱讀產生興趣,為教師的課堂實踐教學的開展打下基礎。
比如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學中,文本是神話故事,本身就會對小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學生在課前通過預習就會知道我們這節課要講的是神話故事,從而對這節課非常期待,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教師可以從對神話故事的講述入手,告訴學生故事的大概,那么學生會自然的產生濃烈的閱讀興趣,愚公要怎么去移山呢?他能成功嗎?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了,他會很高興的去閱讀文章,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主動去思考這些問題。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整體閱讀水平的提高。
任何學習都要從打好基礎開始,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整體學習水平的必要前提。所以要對文本中字,詞等基礎知識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基礎開始,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例如,小學課文老舍的《貓》一文中,有許多對貓的肢體動作的描寫,如:抓癢,摔跟頭,無憂無慮……如果學生對無憂無慮這個詞語不了解,那么他就無法感知貓當時的神態,也認識不到貓是如此可愛的一面。在課堂上,老師要對于這些生字生詞給予生動形象的解釋,讓學生深刻的理解這些字詞的含義及運用。可以讓學生模仿貓的動作,神態,甚至貓的叫聲,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字詞的含義,也加深了對這些詞的記憶。同時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掌握與運用,也提高了語文閱讀實踐的效率,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不僅僅是對文本的“閱”,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讀”。提高學生讀的能力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多進行關于“讀”的練習,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學會組織語言,學會獨立理解閱讀。
鍛煉學生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一般適用于記敘類的文章。通過教師對文章內容故事的描述和講解,把故事內容從前至尾描述給學生。在學生對故事內容充分了解之后,可以讓學生合上課本,把文本中的故事以口述的方式敘述出來,最好是在敘述完的時候能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寓意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會記憶深刻,也鍛煉了自己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是小學語文閱讀實踐的具體要求,達到了實踐教學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