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鷺 樊 蓉 楊 瑩
(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基礎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在醫學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搭建有效信息平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已經成為了醫學領域師生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基于自主學習視角,加強基礎醫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確保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并不斷提高基礎醫學教學水平,創建靈活、豐富、高效的課堂教學氛圍。
基礎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其內容是較為抽象的,學習內容繁多,記憶難度大,對于以往傳統的基礎醫學教學來說,仍然采用單一講授的教學方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局面,主體性地位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很難保證學生投入高度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搭建有效的信息平臺,讓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學習,師生共同構建自主學習模式,彰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結合自主學習思想觀念,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所以在設計教學評價方案過程中,必須要具備全面性、開放性等特點,評價不能過于注重分數高低,要以滿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既定目標,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上來。一般來說,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教學評價是重要的構成內容之一,所以在制定評價方案時,要對學生學習過程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比如日常課堂表現、分組討論等。
在評價模式方面,主要包括自評、互評以及師評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換位思考,相互學習,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所以在自主學習中,加強學生自我評價是非常關鍵的。學習過程中,還要不斷檢測、反思階段性學習成果,將自身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出來并進行及時反饋。學生通過互相評價,小組評價,討論答疑,完成角色轉換,相互學習,促進成長。在教師評價方面,教師要加強學生檔案的構建,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計劃。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于基礎醫學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云班課、學習通等教學軟件,課前發布學習資源,以臨床病例為先導,通過提出相關問題,教學視頻、微課或相關資料在課堂外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分析討論,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問題能力,增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課上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進一步學習,從以“教”為主轉變到以“學”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提高學生自學、自控、發現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充分實現線上線下教學互動,每完成相應學習內容,即有對應的教學評價,獲得相應成績,注重過程性評價體系的完善,做到公平公開,從而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
對于形成性評價來說,主要針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的表現情況,評價方面主要集中在成績、態度以及情感等方面,并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合理化控制,細化考核機制。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過程中,要加快考試方式改革,構建形成性評價考核體系。通過這一變革,綜合成績構成比例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提高平時成績,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最終折合獲得綜合成績。在形成性評價體系中,主要包括自主自學和小組討論、課堂測試、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評價等內容。
結合醫學教育的特殊要求,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清晰明確的實踐教學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符合臨床崗位需求。在實驗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利用實物標本模型,還可以利用軟硬件加入視頻動畫和3D模擬技術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設計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的能力納入到實驗課成績評價指標中去,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具有極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搭建有效信息平臺構建自主學習模式,加強基礎醫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形成性教學評價,不拘泥于形式,不單純注重考試結果,重視過程性評價,可以不斷督促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不但可以切實完成基礎醫學教學課程目標,還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將評價體系構建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既體現了學生綜合素質,又完成了教學效果評價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