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貞儀 李 凱 劉 碩
(1.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北京瑞知金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3.廊坊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卡內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系和處世能力[1],可見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根據王平在《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行為困擾調查分析》中的調查數據可知,當前6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32%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低下。[2]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的助人服務的學科,它的理論與方法的引入將為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在開展服務時,可先通過小組活動解決人際關系不和諧的學生的共性問題,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注意觀察組員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并分析每位同學的具體問題和個人特點,而后針對性地進行深入的個案輔導。
可將存在人際交往問題的大學生組織在一起,通過小組活動幫助他們獲得小組經驗,發生行為改變。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模塊:
1.心靈援助。鼓勵小組成員傾吐心聲,輪流分享近期最困擾自己的人際交往問題,由其他小組成員共同為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并且通過各位同學的表述分析其個人問題和性格特征。
2.做游戲。社會工作者在策劃時應有意識地選擇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積極影響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要認真觀察組員的表現并總結其行為中影響和諧人際關系建立的要素。
社會工作者以個別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輔導,可從情感、認知、行為、環境四方面進行介入:
1.情感介入。在服務中,社會工作者用接納和同感的方式向服務對象傳遞理解和支持,進而使不愿進行人際交往的學生放棄內心對交往的排斥或恐懼。
2.認知介入。以阿爾伯特·艾利斯的ABC理論為指導,社會工作者可鼓勵學生把其個人的人際交往問題描述出來并從中把握學生對此類事件的看法,分析和指出學生的非理性認知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認知。
3.行為介入。社會工作者可為學生講授利于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的方法和技巧,并針對學生的個人問題指導其模仿利于改善人際關系的語言和行為。
1.倡導學校教學改革。首先,應推動學校實現思政課程化。使學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開設學生思想政治專題教育課程、舉辦講座報告。其次,倡導學校踐行課程思政化。使教師將寬容感恩、文明修身、公民道德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搭建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倡導校方舉辦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滋生朝氣蓬勃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參與人際交往的主動性。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擴大學生的交往空間,為學生進行人際溝通提供良好的契機。
專職輔導員、管理人員、任課教師以及心理輔導人員均可以社會工作方法來介入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尤其是輔導員以社會工作方式介入有著較為明顯的效果。
向輔導員傳授社會工作工作理念和方法可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是對現有輔導員工作模式的補充。通過專職輔導員接受輔導使其建構接納學生、尊重學生、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理念,按照接案、預估、計劃、實施、評估、結案的流程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指導,運用社會工作的技巧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供針對性指導并注重提高學生自助能力。
目前國內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學校已經達到400所,這些專業教師完全可以將本校師生作為服務對象,率先開展學校社會工作。針對學生設計項目,開展服務,評估服務成效。同時將這種方式傳遞給其他任課教師。大學課程也具有育人功能,課任教師同時兼做學生導師,為學生答疑解惑,疏解學生的人際障礙與困境。
可促使心理輔導室在沿襲原有輔導方式的基礎上與社會工作方法有機結合。首先,心理咨詢可借鑒社會工作中挖掘潛在的案主的方式,督促心理工作人員走出心理咨詢室通過調查、訪問等手段主動發現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群體并及時加以輔導。其次,心理輔導室也需改變以往只尋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工作模式,引入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從學生情緒、認知、行為、環境等多層次介入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總之,在解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的實踐中借鑒社會工作的服務思路和方法既能為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能實現當代大學生教育模式的創新化。本文本著“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從微觀和宏觀層面逐層切入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研究,希望能為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