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華僑城小學,湖北 武漢 430070)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是極為重要的,是其教學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未發育成熟,他們對事物具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因此,作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將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準確的把握,制定非常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并有效的創新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激發閱讀的積極性,有效的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刻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之中,只是單一的將課文中的大概意思講解給學生,并帶領學生將一些重點的詞句進行分析,使得教學方式極具片面性,難以使學生對語文閱讀教學產生興趣,無法將注意力一直集中于緊隨教師授課的全過程中,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難以獲得提升。這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這方面加以關注,盡量能夠將其進行更正。由于教學方式過于刻板缺乏創新,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難以有效的進行溝通,僅限于對所授知識內容的交流。即便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問答方式也是極為封閉的,學生擁有的回答空間極少,學生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回答時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兩種方式,促使學生的發揮空間受到阻礙,局限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仍然以教材中的課文作為主要內容,而課本中所展現出來的教學內容往往存在著過于單一、枯燥乏味的弊端,使得有些學生并不喜歡通過課本來進行閱讀學習,缺乏閱讀的興趣,造成學生不愿意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語文閱讀活動之中。與此同時,單純的依靠課本作為小學閱讀教學的媒介,也難以使當前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滿足其閱讀教學的要求,教師需要對課外資源加以注重,將其能夠引入到閱讀教學之中,挖掘其內容的精髓,促使學生能夠拓寬語文閱讀方面的視野,這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所需求的效果提升是極為有利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將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對當代小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以掌握他們學習的特點、認知的規律以及當前階段的閱讀能力,并能夠根據這些方面來進行教學訓練,推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的發展階段,他們在感性與理性等方面的認識都會隨時進行轉變,教師專注學生的理性認知,來進行文章感情點的挖掘,這對于學生在文章理解及感悟等方面是非常有利的,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更加貼合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從而使他們能夠有效的提升閱讀學習的興趣,進而使預期教學效果能夠得以實現。以鄂教版語文小學教材三年級的《微笑著面對一切》一課為例,在對這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先將這一課的標題以板書的形式寫在黑板上,然后給學生提出疑問:
1.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是誰微笑著面對一切?
3.為什么能夠微笑著來承受呢?
通過這種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進行閱讀,激發了他們對課文閱讀的興趣,他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全文的情感及價值觀念,充分了解到主人公桑蘭是怎樣面對困難的,從而加深了對課文閱讀的印象,最終實現教學任務完成的預期效果。
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在閱讀技能及方式方面的引導,以促進他們閱讀能力能夠獲得提升。首先,快速閱讀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閱讀的高效性,學生能夠通過快速的閱讀,對課文內容的大意進行了解,這種方法不計較適用于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初始階段,能夠幫助學生屬于文章的整體進行感知。其次,目標閱讀方式,教師在開始閱讀前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有目的性的進行,不僅有利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能夠有效地將問題進行解決,從而對文章內容能夠提升理解力。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為了能夠使自身的教學水平及質量獲得有效的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審視,并尋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對其深度地進行性剖析,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能力,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