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榮
(燕京理工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0)
隨著世界形勢的巨大變化,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實現“三個面向”,教育的國際化成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培養大學生的國際意識和視野,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創新型的應用型人才的必備條件,也是民辦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學生的國際視野指高校學站在世界角度去觀察和了解世界歷史及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背景所應具有的知識、能力及理念,又稱為國際意識、世界眼光、全球視野。民辦高校實施的國際視野培養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的心態和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境界,培養學生勇于、敢于超越的能力和素質,是民辦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探索,而不僅是表面的國際化。
高校學生國際視野包括以下基本素質:
(一)具有開放意識,理解和包容這個社會、世界,具備超前的開放意識,以國際視野、世界眼光理解整個社會。
(二)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學好科學技術知識,擴大知識面,通過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要以理性、開放、寬容的態度面向世界;具備甄別是非的能力,在全面了解國際形勢的前提下,以開闊的視角看待世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具有開拓創新能力。關注國際前沿成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研究、探索不斷創新。
(一)培養民辦高校學生的國際視野是適應時代及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國急需大量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民辦高校要生存、要發展,培養的人才不僅要通曉國際規則、掌握世界發展趨勢、了解世界文明成果、具備國際交流能力,更能用國際眼光審視自我、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在國際化競爭中快速成長,不僅能立足中國,更能自信地面向世界。
(二)培養民辦高校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際社會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各國的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學生是否具有國際視野對于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綜合實力提升具有重要影響。民辦高校要順應國家發展趨勢和要求,積極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局面,提升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著力培養更多具有競爭力的國際通用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輸送人才。
(三)培養民辦高校學生的國際視野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指明了我國高校開放辦學的方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將“國際交流合作”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并列為高校的重要使命,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漸成為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培養大學生國際視野已經成為高校重要任務之一。
(四)培養民辦高校學生國際視野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對人才的評價指標也發生巨大轉變,大學生的競爭壓力逐步加大。加強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民辦高校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民辦高校在辦學特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自主產權及管理決策等方面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改革的主動性強。第二,民辦高校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社會使命感、責任感、實踐能力、競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第三,民辦高校已經具備實施教育國際化的時機。201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高校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了部署。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契機,提升大學生國際視野,提高學校辦學質量。第四,民辦高校的對外合作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民辦高校可充分利用靈活性足、執行力強等優勢,積極開展與國外優秀大學的合作,開闊學生的視野。
民辦高校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接受信息比較滯后,思考問題比較、解決問題的方法單一,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相對缺乏,國際視野普遍不開闊。為了拓展民辦高校在校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能力結構,培養以開放的國際視角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培養民辦高校學生國際視野。
辦學理念是高校發展的靈魂,它引領學校發展的方向與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民辦高校要抓住教育國際化的契機,牢固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認識國際化內涵和要求,確立國際化辦學目標,形成國際化辦學思路,在教學、管理、服務、科研、就業等方面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國際視野的培養。
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出國交流學習的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民辦高校更加重視學生出國交流與學習的趨勢,建立科學有效的組織機構、成立專門的出國交流管理部門是民辦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民辦高校應成立國際交流中心,即專門負責學生出國交流的管理部門,包括對外聯系,對外合作,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組織與管理等相關工作,既便于統一協調,又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為民辦高校學生培養國際視野和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提供穩定的服務支持與制度保障。
第一,民辦高校應該搭建學生了解世界的實踐平臺,例如建立外語溝通交流平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及國際文化學習體驗平臺,組織雙語文化節、開通中英文廣播電臺、校園文化的雙語標識等活動,推動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營造濃厚的國際視野文化氛圍。第二,建立海外學習實踐基地,開展海外“微留學”項目,即學生前往國外學習語言課程、參觀名校、體驗特色項目、瀏覽著名景點等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有主題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但是時間比較短,一般為15-21天,是“游”與“學”的有機結合。可以分為三類:以“學”為主、以體驗為主和全真體驗。學生通過參加“微留學”項目,不僅分享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又能在探訪異地文化,體驗他國傳統的過程中達到開闊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第三,邀請外國政要、學術專家或名人等擔任國際導師,定期開展名人大講堂活動,讓所有學生能參與其中,不僅能親身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近距離的接觸國際學術前沿和科技動態,也能幫助他們樹立全球意識,培養國際視野。
第一,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外語的種類和課時,推行課程的國際化,實施開放式課堂的教育模式,使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的創造者,感受不同國家的教育模式,體驗國際化的教育環境。第二,開展國際化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活動,建立國家化的社團,舉辦外語角、外語歌唱比賽、外語演講大賽、外語辯論大賽、國際禮儀大賽等活動,學生既可以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拓寬知識面,又能增強國際視野。第三,對校園建設和景觀設計與國際理念相融合進行深化改造,例如智慧教室、圖書館、互動討論室、休閑區、讀書樓梯等都與國際接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民辦高校走向國際化是必然選擇。民辦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國際視野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