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源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主要的職責便是“傳道受業解惑”,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播與傳承知識和文化,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建國之后,我國的大學教育制度和辦學思想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大學的教學質量在不斷提升,培養的合格人才也越來越多。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變化的經濟結構對專業性、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也對大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中,教學的內容較為單調,教學的形式較為傳統,還是按照教師在操場上帶領學生運動開展教學的模式,教師和學生溝通交流較少,學生也很少進行發散思維。所以,老師不是很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從而壓制了大學生本身個性和體育運動的興趣,造成有些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目前我國的大學體育課程的主要授課模式,比較有局限性,可供學生選擇的項目不多,有些和學生實際的體能不符合,所以學生并不重視體育課甚至還有抵觸的情緒。當前大學體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教學的進步空間很大,作為高校體育教師,只有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在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
由于大學生源廣泛,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區,學生的基礎和身體素質差別很大,體育課程的開設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等很多因素。這些問題就需要任課教師能夠及時地跟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上課需求及上課狀態。比如,籃球課上,都是男生打的酣暢淋漓,女生卻不愿意參與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事業也同樣受到了重視,新增的趣味的體育項目,一些學生很喜歡玩,但是趣味性也只是周期性的,學生在進行多次練習熟悉后,對該課程的興趣就會逐漸降低,不會有長期發展。造成這個局面,主要原因引導在于宣傳推廣欠缺,教師授課手段古板僵化,無法提起學生興趣,所以,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性格和習慣進行設計,對于性格較為中庸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選擇科目。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人才的輸出基地,在目前人才的培養中,不只是要注重理論性的培養,還要對學生的職業技能進行培訓,培養出在理論和實際應用并存的全能型教育人才,以職業培養視域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為基礎,其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日前社會快速發展對于職業性、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在這個新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落后于時代的需求,所以,對當下大學體育教育內容的創新以及課程創新改革是至關重要的。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擔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從他們的視野縱觀發展進程中的體育教育,他們也同樣認為新時代的創新課程,要有非常鮮明的展現自我的個性,能夠在體育課堂上找到上課的樂趣。所以,職業培養下的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要注入能夠將學生的自我展現的職業化教學和體育教育相融合的遠景,發揮積極向上的特點,調動學生上課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們熱愛體育,熱愛學習。為此,在職業培養視域環境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就必須以職業培養為先導,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創新課程來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更好的教學方案,不再局限于傳統體育的枯燥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基本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從事體育教育崗位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隊能力,最終才可以達到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目的。
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從事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的全能型人才,不同的行業對不同的人的技能及素質涵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規定。大學是學歷教育的最后一站,在大學開展以職業培養為先導的大學體育教學有助于縮短學生就業時的適應周期,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團隊精神,早日融入工作環境。因此,在職業培養視域環境下開展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職業相關技能培養以及各能力之間的相互共融,對學生以后從事的不同體育崗位相關的工作特點,撰寫相關的教學內容和有目標的人才培養計劃,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需要的身體素質和職業技能,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的,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以后體育教育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在素質教育的新時代大背景下,大學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視綜合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的專業開設課程也逐漸變得多樣化。為保證并提高畢業生的較高就業率,為了學生更好的進入社會盡快順應社會需要,順利就業,高校的專業教育不僅重視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還要邀請就業指導老師,按照職業特點來進行分類教學,從培養學生就業的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率來展開教學改革創新工作。體育教學不僅打破之前的傳統課堂的束縛,同時對課程進行創新化的改革,采用新媒體平臺教學方式,更加直觀的授課,培養學生興趣,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突出職業教育和技能的培養,為學生順利就業適應社會打基礎。
體育教學是大學體育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大學體育教育的創新改革重要內容。總體來說,當今大學體育教學的領軍項目,大學體育課程開設之時,就要提前有目的性地對課程的開設進行研究,比如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學生對不同體育項目的喜好以及學生未來想從事的跟體育相關的行業等,以此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重點,從而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對于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傳統項目,這是體育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真正的學懂學透,觸類旁通。另外,也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積極開展全民體育的方針。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為其制定適合他們的體育教學方案,因人而異,給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制定專屬的教學培養計劃,注重循序漸進,以此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熱愛運動的個性,以完善體育教育的課程,從而實現進行體育教育課程創新和改革的目標。
體育對個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對身體素質的提高,還有對自己個性的完善和改變,在大學體育教育中,不管以后學生是否從事體育教育工作,一直保持體育運動對其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高校體育課程有很多的內容,例如,資源整合內容、教學人才培養、學習自由方式、教學努力目標等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的基本素質的練習,突出動作的重點和難點,示范動作時,要多進行分解動作,難點階段要緩慢授課,循序漸進的教習,使學生有個適應并掌握的過程。
大學體育教學不僅以終身運動,全民健身為目標,在促進學生保持健身的條件下,還能保證在完成學校學習任務的同時一定要有全民健身,終身體育、培養愛好以及獨自進行體育運動的課程,還要加強學生的自我的展現,對學生的體質和個性也會有提高,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目的,這就是終身體育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