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昵 李雨軒
摘 要:“音樂黨課”是通過音樂傳播黨校教學內容,以音樂創作背景、音樂作品分析和音樂表演創編為載體,采用說、唱、賞、演、悟等學員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在黨校課堂上將黨的歷史、黨的理論、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傳播出去,成為開展黨校教學的有效載體。
關鍵詞:音樂黨課;黨校教學;作用
黨課是黨校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載體,傳統黨課是以講授的形式進行黨的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黨性修養提升。而“音樂黨課”是以音樂創作背景、音樂作品分析和音樂表演創編為載體,采用說、唱、賞、演、悟等學員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在黨校課堂上將黨的歷史、黨的理論、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傳播出去,將講座式黨課變成參與式、互動式黨課,把理論概念轉化為內心的信念和行為準則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黨校教學中有以下作用。
一、主題與黨校教育目的一致
“黨校教學的目的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課,培養忠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德才兼備的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而不同時期創作出來的經典革命歌曲展現出來的主題也是根據當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它的內容也一定是黨在那個時期的方針政策,革命歌曲是藝術與政治完美結合的產物,承擔著引領、教育民眾的歷史重任,傳唱教唱革命歌曲是我黨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與黨校教育目的一致。
二、是開展黨校教學的有效載體
黨校教學要有一定的載體。無論是傳輸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主客體都離不開一定的載體。教學載體是教師考慮如何更有效地傳遞教學內容、更有效地在學員心理上產生“認知反應”而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組合。“音樂黨課”中選用的革命歌曲有著明確的政治指向,無論詞曲都包含了豐富的意義,題材多樣,語言易懂,再通過課堂上的說、唱、賞、演、悟等豐富的教學形式,可以將學員凝聚在一起產生一致的政治觀念,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導向,起到了黨校教學載體的作用。
三、是傳播黨校教學內容的途徑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理論灌輸法,由于受到自身單一形式的局限,不僅傳播范圍小,而且想實現教育目的相對困難,學員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從而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音樂黨課”中精選出來的革命歌曲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對于時間、地點、人群等都沒有特殊的要求,再加上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大眾化等特點,不會給學員造成被迫學習的感受,一旦會唱就不需要任何形式說教,學員們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哼唱,將黨校教學內容不經意間傳播出去,影響著周圍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比如音樂黨課系列之《守紀律講規矩》。在教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曲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習近平指出“各級黨組織要把嚴守紀律、嚴明規矩放到重要位置來抓,努力在全黨營造守紀律、講規矩的氛圍,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先介紹歌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初創時期由毛澤東同志首先提出,1928年是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改為“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1929年在六項注意中增加了“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兩項內容,這首歌曲是在革命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形成的。學員們通過學唱,了解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底規定了哪些內容,感覺都是一些小事,但是“群眾的事無小事”,正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樸素的話語,為革命隊伍立下了鐵的紀律,使中國共產黨凝聚起了億萬中國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俗話說得好“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申黨章,頒布了八項規定,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如《準則》、《條例》等,十九大還修改了黨章、憲法,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自覺遵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努力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人的培養教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用詩歌激發人的意志,使得人們自發養成善良仁慈,用禮來促成人們的自主自立,最后在音樂的影響下潛移默化養成高尚的人格。在儒家“樂教”精神的啟發引領下,依托音樂專業優勢,立足黨校教學,尊重黨校教學規律,緊扣干部成長的特點和需要,創新工作思路和形式,深入挖掘音樂中的紅色基因,將革命歌曲的歷史背景、深刻內涵與黨校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音樂黨課”這一創新的教學形式,對學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革命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讓音樂在黨校教學中發揮突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春楠.音樂黨課,在旋律中感受初心[J].黨課參考,2019(16):101-103.
[2] 張熠.一堂別開生面的“音樂黨課”[J].黨課參考,2018(20):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