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姣娜
摘 要:本節課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將學習的輸入階段前置到課前,有效解決了原有課上教師對刀演示,但學生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影響教學進度的問題。課前學生可以根據學習能力拓展學習的深度,教師根據平臺數據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調整課上教學計劃,將課堂變成學生輸出學習成果的園地,再由教師及時指導優化,使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信息化手段教學;做中學;做中教
數控銑削加工是支撐數控銑床操作員這一核心崗位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以數控銑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就業所需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為著眼點開展教學。
一、對教學分析
本課選自國規教材《數控銑削加工技術與技能》第一模塊任務一。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崗位能力分析,對接“雙證書”制度要求,根據本校現有實訓條件,將《數控銑床對刀》確定為本節課教學設計內容,需2課時完成。
我教授的對象是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將來可能從事數控機床操作或數控工藝分析等工作。但他們普遍對傳統講授式教學興趣缺乏,喜歡動手操作,卻又往往一看就會,一做就廢,課堂學習效率較低。
二、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
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完成對刀流程單為任務載體,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上傳學習指導資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等學習方法,在教師的個別化指導下,利用仿真模擬系統及VR設備與實訓操作相結合的手段,解決教學重點;又通過課前思考,課中引導,課后拓展等教學活動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數控銑床對刀這一必會技能,為課程后面各零件加工任務的順利完成打下堅實基礎。
三、具體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教學效果,我遵循理論認知與技能掌握的學習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課前導預習。我將學習指導資料提前兩天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并發布課前預習通知。學生接到預習通知后,登錄學習平臺,通過瀏覽教學資源庫,觀看教師錄制的微課、微視頻等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檢驗學習效果的線上測試。又根據學生課前調查,按需求進行分組,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合作完成課前任務,即對刀流程單的制定,并思考:對刀過程中為何要做到“四面分中”,將本節課的重難點予以滲透。
課中導學習。課上先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前學習成果,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其小組聽完經討論由代表指出不足及遺漏之處并展示本小組成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針對學生反映出來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對課堂教學合理調整,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隨后以自我評定,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方式完成課前學習成果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上傳學習平臺,完成第一階段評價。
隨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善對刀流程單,并通過數控仿真軟件進行對刀操作模擬,以檢驗對刀操作流程的正確性。數控機床操作對于初學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危險性,在操作前用仿真軟件及VR設備進行模擬操作練習,可以提高學生操作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更能提高學習效率。
實操小組三人分工明確,一人實操,一人評分,一人對其操作通過學習平臺錄播功能進行現場直播,教師對操作者進行實時指導評價,并將企業中8S管理理念與大國工匠精神滲透其中。沒有輪到操作的小組此時可以通過觀看教師微課,小組成員互助,仿真練習等方式加強學習訓練,還可以通過視頻直播隨時向操作同學學習或通過學習平臺中的留言板尋求答疑解惑,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解決了以往教學中一人操作,多人無法近距離圍觀學習而使課堂學習效率低的困難,使操作組學生更認真規范,非操作組學生更積極高效。最后學生完成對刀操作流程后,循環啟動機床,以檢驗對刀原點位置的正確性。本節課通過學生課前借助學習平臺的預習并完成對刀流程單制作,仿真模擬對刀流程以及數控銑床對刀實操三位一體的訓練,實現“做中學,做中教”,解決了本節課掌握正確對刀流程這一教學重點。
實操完成的學生登錄學習平臺進行模擬與實操環節的自評,并將兩過程的小組互評及教師評價同時上傳平臺,綜合完成第二階段評價。
課后導拓展。學生在課后登錄學習平臺完成課后拓展作業,提交平臺后由教師審閱并提出指導意見。并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平臺中教師發送的學習資料和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尋邊器對刀的方法,既鞏固了本節課的試切對刀法知識,又拓展了精準對刀方法的學習,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為學生建立知識的遷移。
四、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將學習的輸入階段前置到課前,有效解決了原有課上教師對刀演示,但學生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影響教學進度的問題。課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習的深度,教師根據平臺數據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而調整課上教學計劃,將課堂變成學生輸出學習成果的園地,再由教師及時指導優化,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海青.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應用[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2014(2):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