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燕 魏學軍 丁耀星
摘 要:福建省體育中考的改革,得到廣大家長、學生以及老師的重視,體育不再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的學科。改革要求體育課堂是高效課堂,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教學技能、運用所學技能進行體育鍛煉。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反思現狀,提出團隊自主學習,通過學生團隊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團隊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團隊;自主學習;高效體育課堂
一、前言
國務院在1990年出臺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首次明確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可見教育部對體育的重視不是紙上談兵,從增加體育考試到體育考試分值不斷增加,考試內容不斷增加、變換,難度變大等,透露出當今教育的評價理念正在發生變革[1]。
體育中考的改革不僅提高了學生、家長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要求,必須保證課堂的高效,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競賽及課余訓練中去。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二、體育課程現狀
2018年5月份隨機抽取8所福清中小學校進行關于體育工作的資料查閱、實地查看、深入課堂聽課、教師學生隨機訪談等。通過課堂聽課及查看學期計劃及單元計劃,看出現階段的體育課堂還是采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同時體育中考體制的改革直接導致體育課直接圍繞體育中考項目進行,在體育課堂上對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運用確實少之又少。這樣的課堂如何達到國家要求的體藝2+1?如何培養全面型發展的人才?
只有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讓學生每節課都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三年的體育教學,學生從中選擇最為優勢的項目參與體育中考并取得理想的成績,才是我們體育教育的中心思想。
三、如何讓體育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
實現體育課堂的高效的兩大要素:教師和學生,教師的高效指導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
高效的體育課堂要求老師要做到課前充分備課,課中有效組織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課后設置有效的體育鍛煉(包括課外作業及課余活動競賽等)。
高效的體育課堂要求學生轉變傳統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包括課前的先學,課中的探究、反思、改進,課后的再實踐。
四、如何通過團隊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從2001年9月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創新模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到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各學段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突出強調了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等一系列舉措,都在強調合作[2]。由此可見團隊合作深入體育課堂志在必行,讓每個學生都融入團隊活動中去,提升責任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組建團隊
團隊的組建將傳統意義上的同質分組、異質分組變成由團隊長挑選團隊成員。所以首先要確定團隊長,團隊長由學生自愿報名并競爭產生,明確團隊長等同于體育委員,是班委的一分子,以此來調動團隊長的積極性。團隊長確定之后,由其自主選擇團隊成員。為什么要自主選擇呢?實踐證明,通過團隊長自主選擇成員組成的團隊戰斗力很強,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也很高,而且組隊后,重組的比較少。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團隊長可以選擇成員,成員也可以選擇團隊長。這就要求學生在平常一定要遵守紀律,學習也要努力,這樣團隊長才愿意接納。在組建過程中,確實發現有些學生團隊長都不想要,最后這幾個學生再三向團隊長保證不會拖團隊后退,團隊長才接納。當然團隊長也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號召能力,這樣學生才愿意加入他的團隊,才能夠迅速地組建好團隊。
(二)如何運用團隊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1.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團隊合作意識
教學設計單一、反復的練習方法讓學生始終認為“這是老師要我學的”,即使中考升學壓力迫在眉睫,學生還是被動地學習,枯燥的練習方法讓學生產生了消極情緒。所以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設計,注重對團隊能力的培養,通過團隊成員一起學習、探討、活動同時經驗分享等激發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單元,首先教師在第一課時的時候通過奧運女排的事跡鼓勵學生,讓學生明確競爭與團隊合作的關系,感受團隊帶來的魅力。其次在教授排球正面雙手墊球動作的時候,引導團隊長根據團隊成員的情況在團隊內進行本節課及本階段團隊目標的制定,團隊目標的制定應該根據團隊成員的具體情況制定。通過制定目標,團隊成員就會不斷挑戰自己,從而為了共同的團隊目標努力奮斗,培養合作意識。最后要發揮骨干的作用,每個團隊都會有比較優秀的學生,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這些學生當小老師,確保團隊目標的實現。
2.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團隊的成長
改變了傳統評價方法的單一性,注重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傳統的評價以終結性評價較為顯著,以學生的考核成績和教師的評價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過度注重甄別和選拔功能[3]。而現在的評價更多的是關注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從整體性來考察學生的體育運動成績,考慮學生的先天因素,通過對學習過程及階段成績的對比,來評價學生的最終成績。注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過程,用過程性的評價標準來考核學生在這個階段的成績,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都能獲得相同的成功體驗,從而解決了評價標準單一這個問題。
多元的評價體系包括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
(1)過程性評價:包含課堂評價與課后評價
課堂評價主要體現為教師評價、團隊評價。
教師對團隊的評價:包含團隊課堂整體表現和團隊課堂競賽。每節課教師根據團隊的課堂表現對每個團隊進行課堂評價并予以賦分。團隊課堂競賽:每節課團隊之間根據該階段項目進行競賽,團隊的成績取決于團隊每個隊員成績的平均值。如獲勝賦相應分值,失敗不得分。
每學期期末團隊將教師課堂評價及團隊課堂評價進行匯總,排名并予以賦分。這種評價體系主要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樣也督促學生自主訓練,這樣的競爭讓團隊的每個隊員都不可或缺,因為不論你進步或退步都將影響團隊,為了不給團隊拖后腿,必須加強練習。因此只有在課堂上時時注重團隊,才能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分子,每個人的努力都會給團隊的成功奉獻力量。而當你在為團隊做出貢獻的同時你也會發現自身的水平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同時老師與團長會更直觀地看到隊員的變化,是否進步、態度是否端正等。
團隊評價:隊員之間根據這節課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團隊長根據隊員互評的情況及觀察給予評價,經教師確認并賦分。(缺席分值為零)
隊員的期末課堂評價分值也就是傳統的平時表現分由團隊分和隊員分組成。團隊分(教師對團隊的評價):團隊與團隊之間根據每節課的評價進行匯總,期末排名并進行梯隊賦分。隊員分(團隊對個人評價):團隊內部根據每節課團隊長的評分進行匯總,期末排名并進行梯隊賦分。
課后評價:主要由家長、團隊長負責。
隊員根據階段項目的成績制定相應的課余訓練計劃,團隊長對成員的計劃審核通過即可實施計劃。課余訓練計劃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學生在家完成當天的打卡,由家長簽字(家長監督);另一種是在校,團隊長組織本隊隊員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完成當天的打卡,由團隊長在相應位置簽字。無論哪種形式的打卡,團隊長實時跟進,落實每個團隊的打卡情況,每個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旨在讓學生養成每天鍛煉的習慣,進而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2)階段性評價:包含課程每個階段訓練的綜合考核成績
每個學期教師根據學段特點制定學期進度,并設置必考項目。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將該階段必選項目內容進行第一測,教師及團隊長引導學生根據第一測成績,制定個人訓練計劃及目標。團隊長根據團隊成員的目標設定情況制定該團隊的目標,要求目標的設定要科學合理。該階段學習的過程中或者階段結束會進行第二測、第三測,對照第一測成績,學生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即可獲得該階段分數的滿分,如果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則根據終結性評分標準對應所得的分數。例如:某學生成績一般,在立定跳遠項目中,前測成績是1.30米,制定的階段目標為1.40米;通過審核,同意該目標的制定。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訓練及課余的自主訓練,該學生后測成績是1.41米,那么該學生就獲得該項目的滿分分值。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課程評分標準規定成績在95分及以上的學生,只要每次測驗成績沒有退步就能得到滿分分值。
在階段目標制定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團隊成員在第一測由于各種原因成績不理想,沒有發揮正常水平的現象,所以團隊長要密切關注在學習過程中成員的情況,及時調整階段目標,主要是促進團隊成員成長。
3.科學有效的競賽提高團隊的能力
舉辦的各類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強有力平臺,每個階段都會根據該階段所學的內容開展相應的比賽活動,同時要求參賽必須是以班級團隊為單位進行。
競賽活動具體實施步驟:首先在班級進行預賽,選出班級前一、二名的團隊;其次是由班級選出的前兩名團隊參加年段決賽,選出年段前八名的團隊。同時根據決賽成績同樣可以評選出個人前六名的達人。競賽活動宗旨是營造氛圍,培養團隊合作競爭,發掘運動達人。
在項目的設置上應該充分考慮到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及體現團隊的項目,項目的選擇要多樣化,趣味與競技相結合,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從中獲得喜悅,比如趣味性的兩人三足,袋鼠跳、拔河、長跳繩,田徑類的迎面接力,球類的籃球、排球等。
4.明確團隊制度,嚴格課堂常規
嚴格的課堂常規規范是課堂順利進行的保證,體育課的課堂常規要求學生集合做到快、靜、齊,解散做好形散神不散[5]。同時在課前的準備工作要充分,著裝、器材等統一,課中目標的高度一致,應始終保持團隊統一目標,課后的點評要客觀,團隊自評、互評要客觀準確。
團隊學習已經在校園形成了濃厚的運動氛圍。下課以后,學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攀談或趴在桌子上睡覺。而是變成了一個個團隊,執行著自己今天的團隊任務。團隊長會根據團隊設定的目標,督促團員自主選擇項目訓練。校園那些運動器材不再是擺設,成了互相競爭的場地。團隊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于洋.中小學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與體系建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2).
[3]王世喜.體育教學中創新評價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5(21).
[4]穆偉.高中體育中實施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J].考試,2016(52):127.
[5]李生壽.如何在體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J].體育天地,2014(8):369.
注: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FZ2017GH033,課題名稱:中學學生體育運動發展性評價課程。
作者簡介:周紫燕,中學初級教師,體育組組長,大學本科。
魏學軍,中學高級教師,總務處主任,省學科帶頭人,大學本科。
丁耀星,中學高級教師,校長,大學本科。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