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
摘 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提出,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置于學科教學的首要地位,其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大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驗作為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核心素養;教學對策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提出,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各學科教學改革的基礎位置,其要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從不同維度入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化學而言,其主要包括五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其中實驗探究既是化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方法。實驗探究從其字面可以看出,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基于此,我在本文中就如何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進行詳細說明。
一、在實驗教學中建構化學學科觀念
有學者指出,教育是人們在忘了之前所學的一切知識之后所剩下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慢慢地忘卻其所學過的化學知識,當將事實性的知識忘卻之后,人們的記憶還存留著什么呢?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那必然是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所謂的理解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是指基礎的化學概念,是指化學學科觀念。基于此,我在組織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時候,對化學概念教學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試圖使學生在經歷化學概念的過程中,既能加深對其的理解,又能實現化學學科觀念的建構。比如,在上一次實驗教學中我這樣對學生進行了引導。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兩則新聞:燒堿罐車不慎泄露,撞上路過的公交車,導致12人被燒傷;船舶發生氫氧化鈉泄露,被嚴重腐蝕。如此情境的創設點燃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其也可以在分析新聞的過程中意識到堿具有強腐蝕性。接著,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常見的堿有哪些?以此使學生在自由列舉中引出NaOH和Ca(OH)2這兩種常見的可溶性的堿,同時引導學生探究這兩種堿的性質。在此次探究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以實驗方式探索兩種堿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親手操作的機會,還使其在自主性的發揮下,認知到了NaOH和Ca(OH)2這兩種堿溶液的性質,建立了化學學科觀念。
二、在實驗中培養化學學科思維
每個人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扎實地掌握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獲得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作為高階形式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不是由教師灌輸知識而實現的,而是學生在其自主性的發揮下,對一個個問題進行解決,以問題意識的養成為基礎而實現的。問題意識的養成自然離不開對問題的探究。所以,在組織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實驗過程,向學生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使其在問題的驅使下產生化學探究欲望,并在分析、思考、驗證問題的過程中,活躍思維,發展科學思維。以NaOH和Ca(OH)2分別與CO2反應為例,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了適量的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向兩支試管中通入CO2。以此步驟為基礎,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發生現象這說明了什么呢?是不是沒有出現現象就是沒有發生反應呢?你的猜想是什么呢?為什么將氫氧化鈣和氧化鈣放到空氣中,其會變質呢?在這樣一個個的問題驅使下,學生會深入實驗中對其進行探究,而非使學生單純地對實驗表層進行探究。在實驗現象的輔助下,學生可以深入其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在實驗中培養創新意識
眾所周知,化學實驗具有直觀性和創新性,其是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的手段。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化學學習不感興趣,是因為面對教師的知識灌輸其難以深刻理解所學,在死記硬背下,承擔著過重的化學學習負擔。以氨的性質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會立足教材內容,將其物理性質展現在學生面前。而學生在識記的過程中,總是將其與其他的物質混淆。面對此問題,我實施創新實驗,引導學生操作噴泉實驗。在實驗活動開展之前,我首先將實驗裝置直觀地展現給學生,使其在觀看的過程中思考該實驗原理是什么,其只可以噴出是因為什么物質的哪一性質在發揮作用呢?在如此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有價值的化學知識,還可以受到化學創新的熏陶,為其養成創新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以多樣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使其在掌握化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化學學科觀念、科學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等發展,為有效地形成化學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莊浩.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以高中化學實驗為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17年江蘇省教育學會年會文集[C],2017(6).
[2]朱瑞瑾.化學實驗下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8):110-111.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