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里奇
摘 要:我國教育模式的不斷革新與優化,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還要深刻踐行立德樹人的機制,提高立德樹人工作的成效。此外,為了能夠在高中政治教學當中更好地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教師還應該落實德智體美勞的基本準則,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關鍵詞:高中政治;立德樹人理念;具體方法
就當前高中政治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有不少教師在教學當中滲透了立德樹人的理念,并將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是所取得的成績是難以令人滿意的。為了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本文從堅持立德樹人任務、踐行立德樹人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一、堅持立德樹人任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很多高中政治教師因為缺乏對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片面追求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忽視了在教學當中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進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提升。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把握育人的方向,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案的設計都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本,借助高中政治的教學資源優勢,進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我們的民族精神”一課當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找出當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接著,教師可以就本文內容提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哪些?”“我們如何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等問題,并讓學生利用小組協作的方式來進行解答。然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勢,在網上搜集并下載一些有關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實際案例和視頻短片分享給學生,進而讓學生對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最后,教師還可以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弘揚民族精神,從我做起”的宣傳大會,并讓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而真正做到在教學當中堅持立德樹人的任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踐行立德樹人機制,提升立德樹人工作的成效
在新的時期,將立德樹人的理念作為高中政治教學的基本任務,并在教學過程中踐行立德樹人機制,既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優化,又是做好高中政治教學工作的必然選擇。為此,教師必須將立德樹人機制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把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政治意識作為教師開展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例如,在“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一課當中,教師除了開展正常的課堂教學以外,還可以就本節課的內容舉辦一次班長選舉的活動。在本次活動當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投票箱,再準備一些作為選票用的紙張,并將紙張分發給學生。接著,教師可以選出幾名班長候選人,并將幾名班長候選人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然后,讓這幾名學生分別上講臺進行演講拉票,其余的學生根據這幾名學生的演講進行投票。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投票數進行整理統計,找出獲得選票最多的學生。在本次班長選舉的投票活動結束階段,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述一些有關行使公民權利、維護公民權利的小故事來幫助學生加強對“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這節課的認知。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德智體美勞基本準則
由于高中學生的政治認知大部分來源于學校,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師在教學當中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實德智體美勞五項基本準則,輔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實現在高中政治教學當中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推動高中政治有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一課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選取一些比較富有教育價值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案例分享給學生,進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入本節課的學習。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協作學習、情境教學、趣味性教學等手段來展開,進而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最后,教師可以就本節課所講述的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敬老的社會服務活動。在本次活動當中,由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各個小區,去幫助小區當中那些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進而切身感受參加這種社會服務給自身帶來的影響。借助此類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既落實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準則,也踐行了立德樹人的理念。
總的來說,在教學當中滲透立德樹人的理念是今后高中政治教學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教師在組織開展高中政治教學工作當中,應該積極踴躍地去探索和發現高中政治教學和立德樹人理念之間的關系,通過創新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組織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進而讓立德樹人的理念可以在高中政治教學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海.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實踐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2):20-23.
[2]潘詠梅.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 教育現代化,2018,5(29):319-320,32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