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和
摘 要:數學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如何化解數學的抽象性、降低學習難度一直以來成為廣大數學教師探討的主要話題。生活化教學的提出和實施帶來數學教學的“福音”,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使僵化的數學語言形象化,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了教學效率。圍繞“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做出具體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效率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明確,認為數學學習就是為了提高成績,增強綜合實力。這種狹隘的觀念導致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解決這一現狀的主要方法就是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價值的認識,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導入生活化
導入是新課教學的首要環節,也是決定學生是否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如果導入精彩生動、扣人心弦,學生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急于進入新課的學習中。但若導入索然寡味,學生很難進入新課的意境中。導入新課的方式有很多種,故事、游戲等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生活化的導入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為突破口,引出數學知識,從而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教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科學記數法”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導入新課,故事的最后教師問學生:你知道牛郎星與織女星的距離嗎?據科學家觀測,牛郎星與織女星距離特別遠。假如牛郎每天跑100公里,也要43億年才能到達。學生根據這些條件很快列出算式100×365×4300000000(一年按365天計算),并算出答案為156950000000000公里。這么大的數字讓學生震驚了,這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范圍。還沒等教師開口,有的學生已經提出質問:“這么大的數字怎么讀呢?”這一問立刻引發其他學生的“同感”。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新課的學習:“這正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科學記數法。”學生帶著興趣、疑惑、好奇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教學效果自然比較理想。由此可見,將知識生活化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發現數學中蘊含的生活元素,從而設計出精彩的導入。
二、數學概念生活化
數學概念是學生解題的理論依據,是組成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概括的特點,往往用短小精悍的語言該概括數量之間的關系、描述事物的特征。正因為如此,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甚至造成理解的偏差,影響解題效果。為此,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科學有效的理解,加深他們的記憶,促進其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數學“相反數”一課時,教材中是這樣闡述的:“像+2與-2、+5與-5這樣,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我們說它們互為相反數。”學生在直觀思維的支配下,對于“只有”與“互為”兩個關鍵詞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兩件顏色不同,型號、形狀、款式、價錢等一模一樣的上衣,引導學生理解“只有”。“除了顏色不同,其他都一模一樣。”“同款上衣,只有顏色不同。”……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談談對相反數的理解。“除了符號不一樣其他都一樣。”學生回答。“哪些都一樣呢?”教師接著追問。“絕對值的大小一樣”“數字相同”……
對于“互為”的理解,教師以生活中常見的朋友關系為例,引導學生說出“互為”只能是“兩個數”,并且這兩個數是相互依存的,不是獨立的個體。如不能說-2是相反數,只能說“-2是+2的相反數”。就這樣,教師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寓于直觀的生活背景中,讓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數學作業生活化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數學作業局限于課本、試卷,脫離生活實際,讓學生對數學作業完成流于形式。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生活化、趣味化的作業,體現數學的實用性,發散學生的思維。
如在學習了七年級數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要想做出規范完整的立體圖形,學生需要充分利用展開圖,通過把展開圖折、拼、粘完成對立體圖形的操作。無形中強化學生對展開圖的記憶。并且這些生活化的動手作業比起單一的書面作業更能激發他們做作業的動力,增強他們對數學的喜愛,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初中數學課堂中,才能拉進數學與學生的距離,增強親近感,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理解、體驗,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潛心研究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梁鳳梅.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積極運用與合理引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3).
[2]張淑雪.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J].學周刊,2016(2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