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婧 李桂蓉
摘 要:文化是生命,生命亦是文化。文化是民族思想觀念、道德準則、社會政治以及經濟命脈的根本,作為社會意識形態而存在。歷史演變,文化也不斷以新的姿態呈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并開始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市場經濟的開放發展不僅迎來了社會轉型,也迎來了廣大青年的改變,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大學生的教育領域也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和歷史影響。恩格斯說過“時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95后大學生作為最具有當今時代特色的青年學生,深入分析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找出缺點與不足,才能對其進行更好的教育和正確的引導。通過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的有機結合,來加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這對于當代大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融合 認同教育
一、95后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現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條件下,95后大學生熱衷于追求時代潮流,思想觀念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關注點幾乎都集中在新環境下的新事物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及認同觀念相對薄弱,甚至還存在知行相背離的現象。因此,加強95后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尤為重要。
二、95后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消除時代沖擊帶來的刻板印象
處于文化傳播發達的新媒體時代下,“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已成為全球大學生文化意識上的通病,而在我國,自新文化運動起這種文化認知情結就已經存在。新文化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思想解放,但文化激進派給我們的傳統文化造成使其繁復冗雜、生澀厚重的負面影響。我們堅守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歷史的沉淀下去粗取精,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但提起傳統文化,第一印象還是它的刻板生澀,仿若沉睡在歷史中,所以消除傳統文化歷史沉淀過后的刻板印象是95后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重任。
傳統文化的親近感與傳承度由它在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眼中的面貌決定,那些陳腐的傳授,已難以讓傳統文化輕易被接收。95后的大學生看待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再是用以往陳舊的思維模式,而是以新的視角將其加以創造和轉化。因此,經過青年們的改造后,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生命體,以全新的形式出現,與人們建立起了共生共榮的關系。文化傳承需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不斷以嶄新的理念來引領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而95后大學生,則更應該積極做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2)信仰危機多分歧性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也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在這種價值取向多元化、信仰分歧化、社會思潮交織化的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領域出現過度追求個性自由、信仰缺失、價值取向迷茫、人生觀偏移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成為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傳統文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導向,更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基調,它引領人們對于生命、對于人生價值等作出合理的判斷。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根本是認知問題,結合大學生的知情意,從理論和實踐出發引導大學生正確了解信仰問題,從而激發出當代大學生強烈的信仰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緊跟時代步伐,尊重和保護大學生的信仰自由,從學生的角度以及社會實際出發,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更好的服務學生,才能促使高校的思想道德信仰教育體制更加健全和完善。
(3)注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教育
在社會轉型期間,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科技進步狀況日新月異,GDP增速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這樣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社會風氣卻難免浮躁。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背景下,95后大學生們很難沉下心認真學習,從而導致學而不精,認知浮于表面的現象。人的一生從初出茅廬到步入社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習中度過,而大部分的學習場所都是學校或課堂,所以校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基地,學校更是造就新一代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場所。應該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并加以運用到課內外教學過程中,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實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實踐里,而不僅僅是將之作為書本上的考試重點。
思想是一個人行動的根源,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三觀固本鑄魂的重要時間段,如果不能抓住這一重要階段去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那學生的思想很可能產生偏移,那么他有可能會做出危及社會的行為,成為極大的社會隱患。
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是引導國人三觀向正確方向發展的重要工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尋找創新基點,不斷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并準確抓住校園這一重要戰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大力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加強禮儀教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加入文化融合、創新、溝通的過程,確立95后大學生對祖國自尊、自強、自信、自豪的進取心,把個人成長進步融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中,才能讓中國向著文化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
三、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工程的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文化發展的泱泱大國,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炎炎子孫歷經幾千年的相互陪伴,深深融合在一起,而傳統思想文化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耐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以中華文化的繁榮創新為前提,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才能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有力量,才是我們所不懈追求的文化強國。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早日實現中國夢,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羅澤斌.當代大學生信仰危機根源及對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 朱華桂.論傳統文化傳承與科技文化創新[J].學術界,2014
[3] 王小玲.增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路徑探索[J],2017(9)
[4] 劉春宇.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分析[J].文化研究,2015(7)
[5] 李剛.現階段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認同的困境及對策[J].文化學研究,2016(6)
作者簡介:李雅婧,女,四川雅安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輔導員,2014年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2016年攻讀西南民族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李桂蓉,女,四川成都人,碩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輔導員,2016年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