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葉紅
摘 要:以應試為導向的傳統的語文寫作教學的實施,導致學生畏懼寫作,不會寫作。出現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寫作的主動權,而且學生在天馬行空中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怎樣寫。面對此問題,嘗試將情境微寫作此模式應用到寫作教學之中,借助情境為學生創設寫作背景,使其在體驗情境中確定寫作主題、方向等,從而用簡短的篇幅實現日常練習,進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情境微寫作;實施對策
傳統的以應試為導向的寫作教學是枯燥乏味的,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是難以產生寫作興趣,也無法有效寫作的。事實上,寫作的動機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只是沒有探尋到有效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方法,由此導致學生在被動接受中,難以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面對此問題,我在組織語文教學的時候,嘗試將寫作作為一項人際交往活動,為學生創設較為真實的情境,從而以情境點燃學生的寫作興趣,并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發散思維,確定寫作內容、方向等,進而再借助微寫作的方式,三言兩語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寫作能力。一般情況下,我會這樣組織情境微寫作教學活動。
一、創設閱讀情境,拓寬微寫作空間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閱讀和寫作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其中,學生在參與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知識,在進行寫作的時候,可以實現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在傳統的寫作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之所以不會寫,是因為其沒有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基于此,我在實施情境微寫作教學的時候,則立足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以閱讀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使學生在體驗閱讀中,積累語言知識,為進行微寫作打好基礎。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以這篇文本所描述的場景為基礎,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地展現了春天景色場景,引導學生在文字語言與圖畫視頻的結合下,走進具體的情境之中,并在體驗的過程中,思考這樣的春天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或自己在瀏覽春天的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感受。文本優美的語言和多媒體美麗的畫面,會使學生自主地積累語言,同時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進而在問題的思考下,產生表達欲望,從而自主地借助微寫作形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現出來。如此教學的實現,不僅可以降低寫作難度,還可以使學生在真情實感的驅使下,對所積累的語言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有利于提升寫作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
對于寫作教學而言,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想真正地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其首先要想到所創設的情境將會為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果所創設的情境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自然會影響其寫作,不創設也罷。如果所創設的情境,可以點燃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學生已有的寫作經驗,那么,教師就要盡力創設了。微寫作的產生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一經提出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此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對生活進行思考,對生活展開描繪。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在長期的生活體驗過程中,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如此經驗可以成為其進行寫作的支撐。所以,我在組織情境微寫作教學的實現,會回歸學生的生活,為其創設生活情境,進而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以經驗為載體,激活情感,產生寫作欲望,進而自主寫作。以近期社會上熱議的“垃圾分類”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談一談,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自己或自己的家庭每天會產生多少垃圾呢?這些垃圾的種類有哪些呢?一般是如何處理垃圾的?以此為基礎,我引導學生書寫以“我制造的垃圾”為主題的文章。在這樣的生活情境體驗中,學生會自主反思,以積極的情感對生活經歷進行自由描述,實現書面語言的鍛煉。
三、創設應用情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
微寫作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在反思生活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就生活中現存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以此更好地指導生活。情境微寫作的實施同樣要實現這一點,引導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積累的知識經驗進行靈活運用,設計生活計劃、方案等。以此為基礎,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為學生創設應用情境,使學生在體驗中學會自由表達。以“美麗的家鄉”為例,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了家鄉的自然美景,并創設扮演導游此情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將自己對家鄉美景的認知或贊美以導游詞編創的形式展現出來,或者制作家鄉美景宣傳冊,從而在語言應用中學會自由表達,同時寄予自己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揮情境微寫作的作用,為學生創設多樣的情境,使其在體驗情境中,積累寫作素材,產生積極情感等,進而投身到語言表達之中,以簡單的語言展現所思所想,逐步地提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龔姚瑤.見微知著:淺議初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策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2):135-136.
[2]魏雪婕.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微寫作的教學現狀及其策略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