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美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審美能力;方法
美術作品鑒賞是以作品的交流和感知為基礎的美術行為,不是灌輸行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不應把主觀愿望和知識強加于學生,而要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舉辦師生作品交流會
平時學生只習慣于在書中欣賞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能會造成一些審美疲勞。但學生對同齡人或老師的作品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不定期開展師生作品交流活動,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和欣賞,最終選出小組認可的最佳作品,讓學生陳述他們的觀點和意見,解釋他們喜歡這些作品的原因,理解作者作品的含義,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在一種開放的審美環境中,進行師生作品的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營造了求知探索的開放氛圍。在這種開放的情況下,教師的情緒深深地感染學生。
其次,提高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興趣。高中生有很強的競爭精神,在師生作品的交流中,學生可以發現作品的差異,在交流中完成學習,通過學習他人的作品進而提升自己的作品,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最后,師生可以實現互動。師生之間的這種作品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保障學生在美術欣賞學習中的自尊和自信,肯定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表現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這種互動使師生能夠分享自己對美的想法和看法,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價值觀,達成共識。
二、緊扣學科特點,強調基本審美知識
1.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
在美術作品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能理解課本的知識體系,做出透徹而簡單的解釋。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前,在黑板上畫一幅達·芬奇的素描,掛一幅同樣大小的印刷畫《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樣的作品對學生來說,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因為這幅作品的作者是達·芬奇,可能熟悉該作品的學生很多,可對作者卻知之較少。這樣一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格外注意獲取這一方面的信息,教學中老師可結合作品介紹達·芬奇的自畫像、他的生活以及他對美術和科學的不懈追求開始,到他在美術上的輝煌成就,以及他嚴謹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繪畫風格,在接下來的作品欣賞中,啟發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內容。
2.從形式到內容,引導學生多方面欣賞美術作品
一些老師認為欣賞和解讀美術作品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美術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只能理解,不能用言語表達,事實上,這種理解是不合理的。之所以感覺難以形容,是沒有把握其真正的本質,也沒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因而會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比如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山水畫作時,可先準備一些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先自主進行欣賞,并自由談論自己的感受,接下給學生一些比較專業的提示,引導他們進入作品中來,理解中國山水畫的特征,最后進行比較鑒賞,這樣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欣賞由形象到抽象,逐步得到了提升。
三、比較欣賞,提高審美能力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與美術相關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抽象的,難以理解。如何正確認識它們,把握它們的本質,使學生容易理解它們,是學生正確把握美術作品的關鍵。作為一種視覺美術形式,美術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對比,因此,“比較欣賞”已成為美術欣賞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比較和欣賞,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比較欣賞同一主題的作品
在進行欣賞課教學時,老師可采用“比較欣賞”教學方法,針對同一作者或相同主題的作品,展開比較欣賞,在比較中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比如在欣賞西方美術作品時,可選取古希臘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作為分析對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因為同主題的作品比較多,可選取《克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和《昔蘭尼的阿芙洛狄特》。將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可設置一些問題,例如,你認為三個作品的最大差別在哪里?讓學生通過問題進行比較欣賞,進而發現三幅作品的美之所在。
2.比較和欣賞同一時期不同主題的作品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美術具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和內在價值,因為美術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和升華。可以對歐洲文藝復興三位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的作品進行一次特別的比較欣賞,選三幅代表性的作品,分別是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大衛》、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拉斐爾的《西斯廷的圣母》,引導學生思考:“這三部作品有什么相似之處?”同時提醒學生,這一聯系體現在作品的人文關懷中。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盡管這三部作品都是基于宗教或神話,但它們都是當時社會環境中的一種曲線行為,作品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生活,對真理、善美的追求,對虛偽、邪惡、丑陋的蔑視,具有鮮明的愛恨觀。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比較鑒賞的教學方法能在實踐教學中得到恰當的運用,將給學生帶來更直接的鑒賞體驗,使學生能更準確地判斷和分析美術作品。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美術教育,要立足學生實際,結合學生的鑒賞水平,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審美價值結構與情感邏輯[M].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00.
[2]黃學歸.審美與人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3]楊國寰.審美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