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常海濱 李俊



摘要:為有效推動湖北省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建設,促進以良種為載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對市場推廣銷售、適宜在湖北省種植的31個雙低油菜品種進行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及抗病性等綜合性狀的跟蹤觀察,比較各品種之間的優越性,為湖北省雙低油菜品種的推廣和管理提供依據。結果顯示,油菜品種華油雜62綜合性狀優良,適合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中雙11號、中油雜12、常油雜69和漢油301等品種油菜籽產量潛力較高,在推廣和生產中應防止油菜倒伏并加強花期菌核病綜合防治;華油雜137、圣光127、華油雜133和華早291等品種苗期生長勢強,花期較早,全生育期較短,適宜湖北雙季稻區冬季早熟油菜生產需要。
關鍵詞:湖北省;油菜品種;綜合評價;生長一致性;抗逆性;考種;方差分析
中圖分類號: S565.40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22-0084-05
湖北省是全國油菜種植大省,油菜籽產量已連續20年保持全國第一[1]。據農業部門統計,2017年湖北省油菜籽種植面積約116.6萬hm2,同比增加約1.6萬hm2,增幅1.4%[2]。同時,油菜籽價格開始出現恢復性上漲,價格在當前趨于合理的供求關系下回歸正常,是繼2015年取消收儲政策以來連續2年下跌的第1次反彈[2-4]。近年來,湖北省在雙低優質油菜種植面積達1.33萬hm2以上的35個縣(市、區)開展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建設,旨在打造全國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菜籽油品牌,振興油菜產業[5]。
油菜作為湖北省優勢種植作物[6-7],常以水稻—油菜模式開展分季輪作。水稻—油菜種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溫、光、水等自然資源,又能實現土地用養結合,緩解不同季節作物茬口矛盾,具有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效果,是一種理想的水旱輪作模式[8]。當前,水稻—油菜生產模式已成為湖北省主要耕作制度,稻—油輪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油—稻—再生稻高產高效生產技術、中稻—再生稻—油菜(綠肥)周年高效栽培技術等生產技術相繼被列為湖北省主推農業技術。為進一步加強雙低油菜品種的推廣和管理,全力推進湖北省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建設,本研究以水稻為前茬作物,通過對市場推廣銷售、適宜湖北省種植的31個雙低油菜品種進行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及抗病性等綜合性狀的評價,進而篩選出適合當前生產推廣的雙低油菜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本研究中31個油菜品種均系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或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且審定意見中明確適宜湖北省種植的雙低油菜品種,或是經過農業部登記的品種,品種名稱和供(育)種單位詳見表1。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大區對比、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個品種種植面積341 m2左右,每667 m2用種量400 g。試驗地點位于湖北省黃岡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土質為長江沖擊沙壤,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前茬為水稻。
1.3 試驗實施
整地施肥:前茬水稻收獲后及時翻耕曬土,2017年9月25日旋耕機旋耕后開溝定廂,每667 m2施用“宜施壯”油菜專用緩釋肥(N ∶ P2O5 ∶ K2O=25 ∶ 7 ∶ 8)50 kg,不再另施硼肥。
搶晴播種:播種前曬種1 d,10月7日搶晴播種,根據各品種的千粒質量、發芽率等指標將種子稱量到廂,人工均勻撒播。
田間管理:10月23日間苗,11月13日定苗,每667 m2留苗1.5萬株左右,10月24日噴施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防治菜青蟲與蚜蟲,11月25日人工中耕除草,次年1月5日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
觀察記載:按照湖北省油菜品種試驗觀察記載項目內容及標準,從幼苗3張真葉期開始,系統觀察各品種的生長特征特性、生育期,準確記載各項試驗指標;重點觀察抗病性和抗倒性;成熟期每個品種分3點取樣測產(每點17.5 m2),并定點連續取10個正常植株考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油菜品種生育期及生長一致性分析
各油菜品種全生育期在197~206 d,平均生育期 201.2 d,極差9 d。各品種營養生長天數平均143.0 d,開花天數平均 21.6 d, 角果成熟天數平均 36.5 d。 3月上旬所有品種普遍進入花期,花期持續時間較往常有所縮短,其中華油雜137、圣光127、華油雜133和華早291等品種開花較早,2月底或3月初已進入初花期。
油菜生長一致性調查結果表明,80%以上品種苗期長勢較好,生長勢較強;五葉期90%以上品種幼苗葉片數量一致,生長一致性較好;80%以上品種苔期長勢較好,生長勢較強;抽苔期90%以上品種植株高低、大小和株型一致,苔期生長一致性較好;成熟期80%以上品種成熟一致性較好。
2.2 油菜品種抗逆性比較
通過抗逆性觀察發現,經歷多雨澇天氣后,有27個品種葉色正常,耐漬性較強,4個品種顏色轉紫紅色,耐漬性中等;成熟前45%以上品種主莖下部與地面角度在80°左右,抗倒性表現較好,其余品種主莖下部與地面角度為45°~80°,抗倒性表表現一般;收獲前觀察發現各品種菌核病田間發病率為21%,病情指數變幅為5.0~33.5,平均病情指數為13.3。
2.3 油菜考種結果及產量分析
從油菜品種生長特征特性來看,各油菜品種株高在 152.6~201.8 cm之間,平均株高171.5 cm;有效分枝部位在58.8~118.8 cm之間,平均有效分枝部位為86.1 cm;一次有效分枝數有3.4~7.2個,平均一次有效分枝數5.3個。從主要產量構成因素來看,單株有效角果數幅度為98.0~313.4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為173.2個;每角粒數幅度是 18.8~27.0粒,平均每角粒數23.0粒;千粒質量幅度為2.67~3.96 g,平均千粒質量3.29 g。其中,16號品種希望528單株有效角果數最多,12號品種中雙11號次之,25號品種大地199單株有效角果數最少;23號品種中油雜12每角粒數最多,21號品種華油雜12次之,22號品種華雙5號每角粒數最少;25號品種大地199千粒質量最大,4號品種中油雜19次之,11號品種華油雜9號千粒質量最小。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樣品重復間的差異不顯著,品種間的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利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12號品種中雙11號、23號品種中油雜12和1號品種華油雜62三者產量最高且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但中雙11號樣品產量標準誤差較大。12號品種中雙11號分別與7號品種常油雜69、17號品種漢油301品種相比,產量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分別與14號品種中油36、20號品種圣光86、29號品種華油雜133等品種相比,產量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由產量分析結果可知,中雙11號產量位居第1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中油雜12產量位居第2位,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小;華油雜62產量位居第3位,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小;常油雜69產量位居第4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漢油301產量位居第5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各品種平均折合產量為2 695.95 kg/hm2,共計14個品種折合產量在所有品種平均水平以上,其中3個品種是常規種,其余為雜交種。12號中雙11號、23號中油雜12、1號華油雜62和7號常油雜69這4個品種折合產量均達到3 000 kg/hn2以上,17號品種漢油301折合產量接近3 000 kg/hm2。
3 討論與結論
3.1 氣候對油菜生長和產量形成的影響
本研究油菜播種時間受前期連續降雨天氣影響,播期較往常略有推遲。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天氣干旱,多大風天氣,土壤墑情較差,對油菜苗情長勢有一定影響。12月中旬出現霜凍天氣,氣溫大多正常偏低,陰雨寡照天氣明顯,影響油菜現蕾抽薹。次年1月下旬出現階段性持續低溫雨雪災害天氣,致使油菜遭受凍害,但整體影響偏輕。3月份低溫陰雨寡照天氣較多,導致油菜光合產物積累少,生長緩慢。同時,陰雨天氣較多致使田間土壤過濕狀況持續,后期倒伏風險加大。4月份出現階段性大風低溫天氣(4月6日北風4~5級、4月13日東南風4~5級、4月14日北風3~4級),致使大部分油菜植株傾斜。角果成熟期氣溫適宜、光照較好,有利于油菜籽產量形成。
3.2 優選油菜品種綜合評價
中雙11號品種植株株高適中,苗期生長勢中等,成熟一致性較好,分枝性強;折合產量3 676.95 kg/hm3,產量位次居所有試驗品種第1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抗倒性一般;菌核病發病率為22%,病情指數為12.5。
中油雜12品種植株株高適中,苗期生長勢強,成熟一致性較好,分枝性一般;折合產量3 426.90 kg/hm2,產量位次居所有試驗品種第2位,與中雙11號油菜籽產量相比無顯著差異;抗倒性強;菌核病發病率為22%,病情指數為17.5。
華油雜62品種植株株高較矮,苗期生長勢中等,成熟一致性較好,分枝性一般;折合產量3 282.90 kg/hm2,產量位次居所有試驗品種第3位,與中雙11號油菜籽產量相比無顯著差異;抗倒性強;菌核病發病率為12%,病情指數為9.0。
常油雜69品種植株株高較矮,苗期生長勢中等,成熟一致性較好,分枝性一般,折合產量3 065.55 kg/hm2,產量位次居所有試驗品種第4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與中雙11號油菜籽產量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抗倒性強;菌核病發病率為10%,病情指數為5.0。
漢油301品種植株株高適中,苗期招生長勢強,成熟一致性較好,分枝性強;折合產量2 989.05 kg/hm2,產量位次居所有試驗品種第5位,但樣品產量標準誤差和變異系數較大,與中雙11號油菜籽產量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抗倒性一般;菌核病發病率為24%,病情指數為10.0。
綜上所述,油菜品種華油雜62綜合性狀優良,適合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中雙11號、中油雜12、常油雜69和漢油301等品種油菜籽產量潛力較高,在推廣和生產中應防止油菜倒伏并加強花期菌核病綜合防治;華油雜137、圣光127、華油雜133和華早291等品種苗期生長勢強,花期較早,全生育期較短,適宜湖北雙季稻區冬季早熟油菜生產需要。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2]湖北省物價局. 2017年湖北省油菜籽生產和市場調查報告[R/OL]. [2018-08-01]. http://www.hubei.gov.cn/xxbs/bmbs/swjj/201708/t20170821_1204632.shtml.
[3]冷博峰,李谷成,馮中朝. 對國家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的幾點思考——效果、問題及其取消后的影響[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38(4):632-639.
[4]張雯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油菜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2017(10):11-17.
[5]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設雙低優質油菜保護區的指導意見[J].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報,2016(11):45-48.
[6]鄧 帆,王立輝,高賢君,等. 基于多時相遙感影像監測江漢平原油菜種植面積[J]. 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4):200-204.
[7]王有寧,覃 燕,劉 牛,等. HJ-1星CCD數據多次分類反演夏收作物油菜與小麥的空間分布[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4):163-165.
[8]楊春沅,任業軍,朱金鳳. “稻—油”兩熟栽培的效益及技術要點[J]. 作物研究,2002,16(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