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榮
摘 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背景下,連云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消費結構日趨合理,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仍然存在城鄉產業融合度低、城鄉人才要素單向流動、城鄉文化互動不足、城鄉生態環境差距明顯等問題。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為契機,提出強化城鄉產業互動、打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建立城鄉文化和信息交流互動機制、構建城鄉“生態共治”體系等,以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22-0060-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99.27;F327 ?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區域概況
連云港,簡稱“連”,別稱“港城”,管轄海州區、連云區、贛榆區、東海縣、灌南縣、灌云縣。2018年連云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771.70億元,第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為11.7∶43.6∶44.7。這是近20年來連云港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2?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城鄉產業融合度低
連云港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包括糧油傳統產業,蔬菜、食用菌等優勢主導產業,海洋漁業區域性特色產業;建立了工業體系,包括石化產業、裝備制造業等主導產業,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新信息技術、新興海洋產業等新興產業,冶金、化工、輕紡等傳統產業;建設了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集聚區、灌南現代物流服務業集聚區等16個重點服務業集聚區。
2.2? 城鄉人才要素單向流動
連云港市鄉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9%。在長期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業收益偏低,農村基礎設施差,生活條件艱苦。農村的大學生、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工作,農村人口流出現象日趨明顯[1]。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2018年農村常住人口逐年減少,從190.84萬人減少到169.05萬人。流出人口一部分往市區轉移,一部分往北京、上海、廣州等更發達的城市轉移。連云港市尤其是鄉村,逐漸成為外出務工人員春節親人團聚的短暫聚集地。城鄉人才要素單項流動嚴重,人才要素短缺,制約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2.3? 城鄉文化互動不足
由于區位和資源優勢,連云港市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基本健全,市圖書館、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體育館等基本滿足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需求,但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層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的問題已經解決,但“用”的問題依然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較為嚴重,文化設施惠民難。另一方面,城鄉文化互動不足,文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城鎮開展送文化和科技下鄉等活動次數有限,難以滿足農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
2.4? 城鄉生態環境差距明顯
與城市生態環境相比,鄉村生態環境明顯存在“臟、亂、差”的問題。一是村莊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村莊道路兩旁沒有垃圾桶,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備。村莊沒有排水邊溝,沒有完備的污水處理系統。大部分村莊旱廁已被改造,但仍有一些村民還在使用旱廁。二是村民環保意識不強。村民習慣以往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變,不注重衛生整潔,在房前屋后、道路溝渠、院壩角落亂扔、亂倒垃圾。畜禽糞便隨意排放到河道或堆放在路邊,沒有進行管理及處理,臭氣熏天,蚊蠅滋生。農田塑料棚膜、農藥瓶、化肥袋直接被丟棄在田間地頭,造成環境污染。
3?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路徑
3.1? 強化城鄉產業互動
強化城鄉產業互動,推動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是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支撐。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鼓勵城鎮已有產業在鄉村建立基地,擴大生產規模,從而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要捕捉城鎮的新需求,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從增產向提質的根本性轉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如體閑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城鎮要加快工業部門技術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工業品與農村市場需求對接的質量和效率。創新“互聯網+”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
3.2? 打通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渠道
城鄉人才流動可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更好地推進農村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整合現有資源,建立適應農村各類產業發展的專家人才庫,鼓勵城市人才下基層,面對面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構建城鄉人才互動平臺,充分發揮江蘇海洋大學、連云港工貿等在校大學生的作用。提供周末或暑期兼職農村相關工作,引導大學生接觸農業領域。商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可助力農民農產品銷售,藝術學院的學生可進行品牌或包裝設計,培養大學生“支援家鄉,建設家鄉”的價值觀。
加快推動建立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業制度,制定醫生、教師等定期服務鄉村的政策。
3.3? 建立城鄉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互動機制
推進城鄉文化共榮共生,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確定正確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基層文化服務部門的作用,以百姓文化需求為導向,采取送戲進村、送電影下鄉等直觀方式,或者拍一些“三農”題材影片,寓教于樂,起到宣傳教育的目的。
組織“農村文化進城”,在傳承鄉土本色的基礎上,借鑒城市文明中的新鮮元素,將鄉村文化融入城市文明中。可在市區建立農耕文化主題公園,如永聯村。在市區舉辦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藝術表演,將手工藝文化融入城市市民生活用品設計中。充分展現農村傳統文化特色,形成城鄉文化各具特色、資源互補的局面,推動城鄉文化融合。
3.4? 構建城鄉“生態共治”體系
城鄉生態協調發展是城鄉人才、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要構建城鄉“生態共治”體系,推動城鄉生態融合。健全村莊環保基礎設施,塑造鄉村的“形”。建立以生態環境治理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增強黨政干部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綜合運用各類媒體,解讀環保文件及政策。舉辦培訓班、農民夜校、網上學校等,提高干部、村民的生態知識和環保意識。市、縣、鄉、村4級政府應以環境共治為出發點,建立便捷的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信息共享,提高辦事效率。鼓勵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良好的區域幫扶治理較差的鄉村,實現污染治理城鄉并重,遏制城市垃圾向農村蔓延。
參考文獻:
[1]徐浩銘.長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研究[J].城鄉建設,2019(20):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