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涵 林媛媛



拍球是幼兒園中常見的戶外活動之一,能夠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發展和動作發展,也有益于幼兒認知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4-5歲是拍球動作發展的轉折時期,幼兒從低水平向較高水平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在實踐中,要及時科學地指導幼兒拍球并不容易,這與教師有關幼兒拍球特征的認知不充分有關:若教師不能科學認知幼兒拍球的一般水平,則可能對幼兒提出過高的要求;當教師不能科學認知幼兒拍球的重點、難點,則無法對幼兒進行具體動作的指導。本研究將對38名幼兒拍球活動錄像進行初步分析,對一些關鍵特征進行統計與描述,以期歸納中班幼兒拍球動作特征,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某幼兒園中班38名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21名,女孩17名,年齡4.5-5周歲。所有幼兒均無身體疾病,身高與體重屬于正常范圍。通過晨間活動對幼兒進行參與式觀察,并錄制幼兒拍球的視頻,每名幼兒有兩次機會,取拍球次數多的視頻作為分析樣本。錄像結束后反復觀察原始視頻,對每一個幼兒的拍球動作進行定性描述,利用Excel軟件對視頻進行分析與編碼,形成不同身體部位的動作發展特征與序列。
二、幼兒的拍球動作分析
研究者將從幼兒的手部動作、腳步動作、球的高度、球感四個方面展示對拍球動作的分析。
(一)幼兒手部動作的分析
中班幼兒的拍球動作尚處于初步學習階段,拍球的姿勢并未固定(詳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班上大部分幼兒都能夠使用單手進行拍球,熟練者甚至能夠拍到100以上,自由控制自己拍球的數量,而不熟練者的拍球數只能達到個位數。雙手拍球、一拍—抱的幼兒有6人,這6名幼兒仍處于探索階段。
部分序列法認為動作發展的次序是由該動作在身體各個部分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它主要描述出現在胳膊、軀干或腿部等特定身體部位的特殊身體特征。對幼兒拍球的手部動作進行更細致的觀察可以發現,幼兒在拍球時主要用手的哪個部位,也會對拍球的熟練度產生較大影響(雙手拍球、一拍一抱尚處于拍球的學習階段.與拍球動作有較大不同.故不在下文的討論范圍內)。如表2所示,在拍球時,使用手臂與手腕共同發力的幼兒能夠對球施加更大的力,使球彈起的高度更高。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能夠正確掌握發力方式,使拍球的動作流暢協調。使用小臂與手腕交替發力的幼兒還處于摸索階段,他們在拍球時的手腕動作較為僵硬,上下擺動幅度較小,球彈動的高度較矮,幼兒在球停止彈動后也自然停止了拍球動作,并不能自由決定拍球的個數。單純手腕發力的幼兒則是利用手腕甩打小球,由于小臂動作小,幅度并不大,所以拍球的空間小,力度也不夠,較難控制小球。
使用手指與球面接觸的幼兒能夠更好地利用手指控制球的方向,掌握拍球的節奏,使拍球更平穩。在表2中,我們不難發現使用手指拍球的幼兒能夠控制球,拍球數量遠遠領先。使用手指與手掌心交替拍球的幼兒還處在摸索階段,他們的手指力度較小,經常要使用手掌將球彈起,又要用手指調整球的方向,往往會出現一邊拍球一邊追球的情況。使用手掌心拍球的幼兒拍球水平最差。
(二)幼兒腳步動作的分析
通過對幼兒腳步動作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幼兒能夠將球控制在身體范圍時,說明其具備了較好的操控技能,拍球的數量也會實現質的飛躍。當然,幼兒拍球的腳步動作是與手上動作緊密關聯的,只有幼兒手部能夠實現良好的控制,使球的落點穩定,才能夠不移動腳步(詳見表3)。
(三)幼兒拍球的高度分析
對幼兒排球的高度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幼兒拍球的力度,從而對拍球力度進行更好的指導。幼兒拍球的高度情況如表4所示。研究發現,幼兒拍球的高度越高,拍球的數量也越多。這可能是因為彈動的高度越高越有利于幼兒掌握按拍的時機,幼兒越能夠在最高點拍球。在籃球活動中存在高運球與低運球動作,但對幼兒來說,低運球的時間過短,動作過快。如表4所示,大部分幼兒拍球高度都低于腰部,這說明幼兒的拍球力度較輕。
(四)幼兒球感的分析
幼兒的球感與其拍球水平息息相關。通過對幼兒的球感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幼兒的球感水平分為五種:球感好,拍球協調;球感較好,手部動作與球偶爾不在一個頻率上;球感一般,手部動作與球不在一個頻率上;球感較差,球無法有節奏地彈起;球感差,無法使球彈起,球一拍就掉。幼兒的球感情況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能夠達到水平一致的幼兒并不多,大部分幼兒拍球時的手部動作與球不在一個頻率上,拍球動作不夠和諧。這與幼兒球感差、不熟悉球的彈性規律有很大關系。
三、對教師指導幼兒拍球動作的建議
(一)教師要重視幼兒對拍球動作規范的認知需要
一是要注重基本動作的概念教學。動作技能是一種程序性知識,現代認知心理學派認為,程序性知識的前身就是陳述性知識,它通常提供程序所需的材料,理解某個過程的條件也需要陳述性知識,教師先進行概念教學更有利于幼兒懂得“怎樣去做”,從而有利于幼兒在練習時達到“會做”的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室講解籃球拍球動作要領,使幼兒明白手部動作、腳步動作、身體姿勢、球的高度的注意要點,可讓幼兒用自己的圖畫和符號表達動作要領,加深印象。
二是要做正確的動作示范。正確的拍球姿勢是上體稍前傾,雙腳開立。五指張開,用手指和指根以上部位及手掌的外緣觸球,掌心不觸球。按拍球時,以肘部為軸,前臂和指、腕向下用力,按拍球有力。向下按拍時,手臂要伸直,當球由地面彈起時再隨球向上移動。手應隨球上下迎送。球反彈起來要將高度控制在腰部位置。
(二)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動作特征予以個性化輔導
一是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拍球特征,耐心地對處于不同拍球階段的幼兒給予針對性指導。針對幼兒還不會使用手指拍球的情況,教師應不急于讓幼兒拍球,可以讓幼兒一手捧球、一手擺出拍球姿勢,在球靜止的狀態下拍球,并提醒幼兒只能用手指觸球,手掌是不能碰到球的。通過直接觸球練習,幼兒可以逐步體會到用手指拍球的感覺。針對幼兒球感較差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滾球、拋球、擊地傳球等練習,提升幼兒的球感。針對幼兒控制球的落點不穩定的情況,教師可以在幼兒面前放置呼啦圈,提醒其拍球不要超出呼啦圈的范圍,使幼兒學會定點拍球。針對幼兒拍球較低的情況,教師要讓幼兒盡可能采用高運球姿勢,手指用力,使球彈起。等幼兒掌握高運球動作后,才可嘗試低運球動作。
二是要豐富練習形式。除了讓幼兒直接練習外,教師還可以使用變化練習法、條件練習法來豐富練習形式。如在空中拉上小鈴鐺,幼兒嘗試傳遞球,使球反彈撞擊小鈴鐺。也可以放置籃子,讓幼兒以傳遞球的方式將球送入籃子里。這兩種方式都能夠讓幼兒體驗到:按拍球的部位不同,球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也不同。變化練習法和條件練習法能夠讓幼兒進行針對性訓練,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師要把握好體育活動的“趣”與“量”
一是要避免機械訓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對于拍球、跳繩等技能型活動,不要過于要求數量,更不能機械訓練。”教師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即過分重視幼兒拍球動作細節,要求幼兒重復訓練直至練會正確動作。雖然我們要在幼兒拍球練習時給予正確的指導,但也要考慮幼兒的特點。幼兒的大肌肉動作還處在發展之中,即使能夠聽得懂教師的指導語言,但在練習時也不一定能夠一下子做到教師所要求的動作。另外,幼兒的注意力和堅持性較差,沒有辦法長期練習定點拍球,如教師要求他反復練習直至練會練對為止,那么他一定會覺得枯燥乏味,對拍球失去興趣。
二是要結合游戲進行身體素質練習。《指南》中圍繞幼兒的身體素質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發展目標。拍球動作是操作性技能,本身的運動負荷與強度也不大。在幼兒拍球動作的練習中,我們應加入身體素質的練習,并結合游戲,提高練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闖關的方式,增設獨木橋、鉆洞、鉆圈、三角錐,讓幼兒帶著小球過獨木橋,滾過山洞,呈“S”型拍球,最后投入籃筐中。這些游戲可以增加難度,使幼兒既能體會體育游戲的快樂,又能達到一定的鍛煉量。
總之,幼兒教師對拍球動作的指導應建立在對拍球動作的正確示范和對幼兒拍球動作特征的理解上,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幼兒的不同動作特征提供相應的指導。教師要結合身體素質練習,為幼兒提供游戲化的練習方式,考慮運動強度與密度,達到一定的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祝大鵬.兒童動作發展的理論、方法、測評與發展趨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f自然科學版),2015,14(04):15-21.
[2]劉天姿.3-10歲兒童拍球動作發展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3]Greg Payne,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尹秀峰.體育教學目標的習得性能本質類型和結構體系的研究——從學習結果類型重新審視體育教學目標的領域劃分模式[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3.
[5]徐霄霄,籃球運動對5-6歲幼兒粗大動作發展的實驗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9.
[6]雷園園,周龍祥,王國祥,基于粗大動作發展的幼兒功能性動作訓練方案設計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44(01):122-126.
[7]刁玉翠,董翠香,李靜.4-9歲兒童基本運動技能與其自我知覺的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7,32f04):326-331.
[8]徐哲哲.大肌肉動作練習對3-4歲幼兒感知運動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9]姜淑艷.運動過程中自我感覺與生理負荷指標的制定[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 1,27(1):87-9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健康中國”理念下的幼兒體能課程科學化研究》( 19BTY07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