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支持幼兒探索的動力到底是什么?是愛好和興趣,還是經驗,抑或是教師的引導,或者是上述的綜合,答案并不是不言而喻的。
北方的冬天總是很漫長,到了五月,天氣才開始慢慢轉暖,氣溫也才趨于穩定。孩子們的戶外活動內容也漸漸豐富了起來。又到了每天下午的自主游戲時光——功能室選修活動,孩子們好開心!按照每天的工作流程,我又開始了巡班活動。剛一踏進植物園的門,小朋友們就圍了上來,他們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園長媽媽,快來看快來看,快來看看我們植物園里的新朋友。”我在孩子們的熱情簇擁和推推搡搡中來到了植物園的一角,定睛一看,原來是負責植物園的老師為了便于孩子們觀察,給他們捉來了一些小蝌蚪。對這樣的新朋友,我自然也和孩子們一樣驚訝、歡喜,興高采烈了!接下來,我們和小蝌蚪共成長的故事開始了。
第一次觀察記錄(5月6日)
小朋友們對這個新朋友表現得非常友好,他們圍在水盆周圍連呼吸都不敢太用力,生怕小蝌蚪會害怕,他們一邊觀察一邊交流。
魏新宇:小蝌蚪的腦袋這么大,身體(尾巴)卻那么小(細),它會很累嗎?
宋雨欣:就是啊,它這樣一直游來游去怎么不坐下來休息呢?小朋友活動完,老師都會讓我們坐下來喝水呀!
米朵連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你看有一只小蝌蚪不動的時候就是在休息啊!
元寶:小蝌蚪這么黑,它有眼睛嗎?它這樣游來游去能看到路嗎?
豆丁:對呀,如果看不到路受傷了怎么辦?
默默:這個腦袋比較大的小蝌蚪是媽媽嗎?它會保護其他小蝌蚪吧?
小蝌蚪會像我們一樣吃東西嗎?我可以帶好吃的來喂它們嗎?……孩子們的問題接踵而來,這也激發了我想要和他們一起探索究竟的熱情!
情景分析:
孩子們對這個新朋友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看到小蝌蚪時激動的表情和興奮的眼神,再一次證明了孩子們的世界萬物有情、萬物有愛。懷著對小蝌蚪無限的好奇心,孩子們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憑借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又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需求,提出了許多有意思的問題。
支持策略:
1.利用媒介,直觀感知
保護孩子好奇心的最好辦法就是尊重他們的想法并帶著他們一起找答案,做實驗,查資料,給孩子們一個具體、形象、直觀的解釋。于是,《小蝌蚪找媽媽》這個視頻和相關圖書就成了我最好的助手。對幼兒來講,看動畫視頻、聽故事、讀繪本是最能吸引他們的學習媒介之一。如此,孩子們初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它在每一個階段的變化,知道小蝌蚪最終會變成青蛙,知道青蛙才是小蝌蚪的媽媽。
2.動手操作,仔細觀察
搜集放大鏡下的小蝌蚪的圖片,讓孩子們認真觀察圖片中的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眼睛長什么樣子的。
帶領孩子們一起做實驗,將一個障礙物輕輕地放在正在游動的小蝌蚪前面,發現小蝌蚪停住了,掉轉方向游走了,說明小蝌蚪能看到或感知到障礙物的存在。
將一些小的魚食放在水盆里就發現小蝌蚪會慢慢靠近魚食并做短暫停留,之后孩子們將剩余的魚食拿起來仔細觀察,發現魚食上有一些小孔,說明小蝌蚪咬了魚食,它會吃東西。
3.走進自然,豐富認知
將孩子們在幼兒園提出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在離園時與家長們溝通交流,請家長充分利用周末親子出游時間,帶孩子走進自然,到湖邊、水塘邊、魚塘邊等小蝌蚪經常出現的地方,引導孩子進一步觀察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和生長環境,找一找、看一看,他們所觀察到的小蝌蚪與幼兒園里的有哪些不同,豐富孩子們的認知。
第二次觀察記錄(5月13日)
今天孩子們來到植物園時,驚喜地發現小蝌蚪和原來不一樣了,它居然長出了兩條前腿,看著這些小家伙在玻璃缸里面爬上來又掉下去,再爬上來、再掉下去,孩子們有些擔心它會受傷。這時候豆丁突然對我說:“園長媽媽,我看到水塘邊的小蝌蚪長出腿的時候就要往岸上爬,我爸爸說它們需要到岸上來活動活動,呼吸空氣鍛煉腿,只有這樣它才能慢慢變成青蛙呢。可是,它現在沒法到岸上來呀!”魏新宇說:“啊!原來小蝌蚪很快就要變成青蛙了,我們來給它造一個家吧!”“對呀對呀,可是我們要怎么辦呢?”孩子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面對孩子們的這個問題,我想新的教育契機又來了。
首先,我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想一想,他們看到的岸邊是什么樣子的?都有哪些特征?其次,我們能不能給小蝌蚪造一個和池塘邊相似的房子呢?用什么辦法?最好用什么工具合適?問題拋出去之后,孩子們開始在戶外其他區域尋找給小蝌蚪造房子的位置和工具。米朵說:“在土里挖一個洞,灌上水,就像池塘一樣把小蝌蚪放進去。”有人反對:“水會干呀,會漏到地里面去呀,那小蝌蚪會渴死的,這個方法不行。”默默找來了一些石頭,說可以把小蝌蚪放在石頭上面讓其呼吸。有人反對:小蝌蚪不能一直在石頭上面啊,它想去水里的時候怎么辦呢?
情景分析:
孩子們對給小蝌蚪造一個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池塘邊、水溝旁小蝌蚪生活環境,知道了小蝌蚪的家要有水,要有可以讓它上岸棲息的地方,還需要一些水草等,孩子們對小蝌蚪變青蛙充滿期待,初步了解了青蛙水陸兩棲的特性。
支持策略:
1.拋出問題,引發思考
其實,孩子們的方法都很好,只是還差那么一點點。看著他們爭執不下,我覺得我應該出場了。我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么辦法能讓水不會漏到地底下去,小蝌蚪想回水里或者想到岸上都可以?第二個問題是怎樣讓那些石頭的周圍有水,小蝌蚪隨時都可以爬上岸或者下水游泳?
2.找尋工具,親身操作
經過孩子們的反復討論和不斷嘗試,最后呈現給我們的是,孩子們和助教老師一起把一個小魚缸埋到了土里,為了方便小蝌蚪爬上來還特意做了一些斜坡,選擇了有幾片南瓜葉的陰涼地方(如圖1、圖2)。我們看到魚缸口一只有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已經爬了出來,孩子們在認真地觀察。
有了之前給小蝌蚪造房子的成功經驗,接下來的操作就顯得順暢多了,孩子們將一個之前用來養烏龜的魚缸作為載體,把撿來的石頭放在魚缸里,再加一些水,小蝌蚪的第二個家就建好了。
幾天后,孩子們終于見到了小蝌蚪完全變成青蛙的樣子,雖然它還是黑黑的,但是孩子們開心不已,因為他們見證了小蝌蚪每一次的蛻變,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和小蝌蚪一起成長。至此,我們和小蝌蚪共成長的故事結束了。回想整個過程,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孩子的世界萬物有情、萬物有愛,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期許。小蝌蚪的成長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他們想要盡自己的力量來保護、照顧好這些可愛的小家伙,想要喂它吃的,想要給它蓋一所房子。作為教師,要給孩子提供更多體驗自然、體驗成功、體驗美好的環境,支持和保護孩子們純凈柔軟的心靈,釋放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愛。
2.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契機,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引導,孩子們的每一個想法、每一次發現,都是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不斷發展的源泉,要給予細心的呵護。
3.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由爭論到認同,由動腦到動手,由各抒己見到合作完成,是他們從一個獨立的個體向逐步完成社會化角色進程中的必由之路。作為教師要更加注重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勇于嘗試、不斷探索、認真傾聽、不怕失敗等良好品質的表現和發展,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肯定,讓孩子們在自然體驗的環境下身心愉悅地健康成長,體驗活動的樂趣,促進其良好品質的可持續發展。
4.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適當介入、有效提問是促進幼兒繼續完成活動的法寶。我們講,教師不干涉、不隨意介入幼兒活動,并不是放任不管、隨波逐流,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問題、困難,甚至發生危險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積極有效的指導,幫助幼兒梳理思路,建立繼續活動的信心,以達到活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