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翠萍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系統觀察幼兒的行為和語言,可以讓教師獲得有關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信息。為便于分析,教師通常要將觀察到的信息記錄下來。因此,觀察與記錄是教師每日必做的功課。
一、明確觀察記錄的意義
觀察指教師專心或有意圖地注意孩子,通過仔細地觀看、傾聽、研究作品來了解孩子。長時間地仔細觀察能幫助教師發現幼兒知道什么、怎么知道的,即幼兒思考和學習的歷程,從而幫助教師回答各種有關幼兒的問題:幼兒如何(采用什么樣的步驟和方法)進行此項工作或這件事?幼兒使用語言表達思考的情況如何?幼兒通常用什么方式進行表達?幼兒如何使用材料?幼兒與他人交往的社會能力如何?……
記錄能夠幫助教師記住和追蹤幼兒知道什么及能做什么,將觀察到的信息作為依據,支持教師對幼兒所做的評價。跨時間持續性的觀察記錄能使教師看到幼兒的行為及學習方式的模式,這些模式通常在教師回顧和反思一系列觀察筆記時出現,可以使教師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也可以讓幼兒再次經歷學習過程,便于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為提出適宜的活動改進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據。例如:第一天,教師觀察到一位幼兒在數學區玩對稱接龍游戲;第二天,教師拍攝到該幼兒在建筑區用積木搭建房子;第三天,教師又收集到該幼兒在美工區用彩色紙剪出的蝴蝶。當教師要評價這位幼兒對對稱數學概念的掌握和發展情況時,就有了上述觀察到的信息和資料作為評價依據,而非僅憑某一次觀察或某一次作品得出結論。
二、觀察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師的觀察記錄通常分為以下五項內容:觀察時間和地點、觀察對象、觀察目的、觀察實錄和觀察分析與措施。其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事實與詮釋混淆
有效的觀察記錄需要教師區別“實際看到與聽到的行動”,以及“自己的意見與對這些行動的詮釋”。對此,教師心里十分清楚,但在實際觀察記錄中通常會不自覺地加入個人主觀認識和判斷。
例如,小班的丁丁正在娃娃家進行游戲,教師可能會出現兩種記錄方式。記錄一:2019年9月10日上午10:10,丁丁一個人坐在娃娃家里,很不高興。記錄二:2019年9月10日上午10:10,丁丁皺著眉頭,耷拉著腦袋,一個人坐在娃娃家里,他從柜子里拿出勺子,重重地扔到桌子上。雖然兩個記錄都傳達了丁丁不高興的心情,但記錄一中出現了教師的主觀印象,記錄二則描述了丁丁的行動,提供足夠的資料來說明他不高興的情緒表現。可見,表述幼兒在活動中的行動比判斷性的詞句所提供的信息更為豐富。
(二)觀察分析與觀察實錄內容不匹配
下面的例子是一位老師記錄幼兒在數學區玩“喂小動物吃餅干”游戲的情境。
觀察目的:了解幼兒掌握按顏色分類的情況。
觀察實錄:圓圓把“小貓”拿到面前,用手摸了摸“小貓”頭上的紅色雪花片,拿起一把小勺,從盤子里舀了一個黃色雪花片放進“小貓”的嘴巴里,又舀了一個藍色雪花片放了進去。老師請她停下來,指著“小貓”頭上的雪花片問:“你知道‘小貓喜歡吃什么顏色的餅干嗎?”圓圓看了看老師指的雪花片,輕聲說:“紅色的。”老師說:“那你看看,剛才你喂的是不是‘小貓喜歡吃的餅干呢?”圓圓把手伸進“小貓”嘴巴里,拿出兩個雪花片看了看,然后把雪花片放在桌子上,拿起勺子舀了一個紅色雪花片放進“小貓”嘴巴里。
觀察分析:圓圓能在老師提示下完成“喂小動物吃餅干”的游戲,表明她基本掌握了按顏色分類的經驗。但在操作中,圓圓沒有將送錯的雪花片放回盤子里,說明她還未養成良好的收拾整理習慣,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其將物品擺放整齊。
教師表現出很強的指導意識,通過游戲情景引導幼兒發現錯誤。然而,教師并沒有針對觀察目的和實錄,去分析幼兒按顏色分類能力的發展情況及學習特點,沒有找出幼兒出現問題的原因,說明教師的關注點并不是幼兒如何掌握按顏色分類這一能力,而是幼兒擺放物品習慣的養成,這樣的“分析”顯然與觀察實錄不符。教師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是沒有看到幼兒在這一學習情境中學習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分析不到位,措施不具體
觀察實錄:午睡起床了,幼兒都在穿衣服。晶晶把衣服的一只袖子搭在肩上,一只手在背后使勁地拽,衣服被拉得很長,她臉漲得通紅,嘴巴發出哼哼唧唧的聲音,眼里還淚汪汪的。老師走過去問:“晶晶,怎么了?”晶晶大聲地喊起來:“我穿不起來,你幫我穿。”然后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老師撿起地上的衣服:“發脾氣就能穿得起來嗎?”晶晶搖搖頭。“那應該怎么辦呢?”晶晶擦了擦眼淚說:“請老師幫忙。”老師說:“對了,還有什么辦法嗎?”晶晶看了看旁邊小朋友:“還可以請小朋友幫我。”老師摸摸晶晶的頭說:“這樣做才對。”
分析與措施:晶晶從小由奶奶帶大,什么事情都由奶奶包辦代替,現在已經上大班了,還不能獨立穿脫衣服,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針對此現象,教師一方面需要同晶晶的父母進行溝通,建議家長在家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幼兒園鼓勵晶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幫助她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
此案例中,教師詳細描述了幼兒穿衣服的情況,清楚表述了指導幼兒的策略,反映出晶晶不會穿衣服、發脾氣的實際情況。但在分析中,教師只看到了晶晶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問題,卻沒有提及晶晶不能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這一問題,忽略了“穿衣服”事件所表現出的幼兒個性發展的問題。針對幼兒自理能力弱的問題,教師只是用了“鼓勵”“幫助”這些空泛的詞語概括了預備采取的措施,并沒有說明如何“幫助”“鼓勵”,缺少具體的、可操作的做法。例如,在班級開展“穿衣服”游戲時,讓晶晶在游戲中學習穿衣服的技能;開展社會活動“我真能干”,鼓勵晶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三、撰寫有效的觀察記錄
觀察和記錄是收集有關幼兒發展狀況的多種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觀察和記錄什么?幼兒什么樣的行為最值得觀察和記錄?這是教師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一)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觀察
問題和目標是觀察的出發點。教師在觀察前應有明確的目的,包括大致的觀察角度、線索和重點觀察對象。教師不能今天觀察這個幼兒,明天又換一個幼兒觀察,心中必須明確:想了解哪些幼兒的哪些問題?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么?事先的計劃是觀察記錄成功的鑰匙。每周,教師在設計課程活動與方案時,要先確定自己想要了解班級內哪些幼兒的問題。實施觀察時,觀察者要根據觀察目標圍繞問題進行。例如,集體活動中對幼兒交往能力的觀察需明確:某個小朋友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和誰發生交往行為?有沒有孤僻的幼兒?他的表現如何?幼兒玩某種玩具能維持多長時間?……
(二)注重觀察記錄的客觀性
作為觀察者的教師,所做的觀察記錄應該是對幼兒活動情況的客觀、真實的反映。
1.避免可能出現的偏見
觀察記錄應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不可因觀察者的興趣摻了假,或是憑觀察者的判斷回答沒有觀察到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經常性反省,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偏見。
2.充分觀察并完整記錄事件發生的情景
客觀、準確、具體地記錄觀察到的信息非常重要,確保了觀察記錄能提供完整的資料,即使他人解讀也不會出現偏差。因此,教師必須要全面觀察活動發生的背景,事件的詳細過程,幼兒的行為、語言和情緒變化,以及相關聯的其他在場幼兒和教師的活動。
3.對觀察結果的記錄應描述具體,不帶評價和解釋
教師對事件的描述要盡可能客觀、準確、翔實,用具體的非評判性的語言,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主觀推測的語言。記錄觀察結果,可采用記敘和描述的方式。一般包括如下內容:記錄幼兒進行某項活動的時間、地點;描述幼兒行為發生的背景;描述幼兒進行某項活動的行為方式,特別是幼兒行為方式的變化以及出現的新行為;描述幼兒對自己行為的感覺如,表情、心情、神態等;記錄幼兒行動時的語言,文字記載應客觀、翔實地保留行為事件的本來順序和真實面目。
任何一個人都有表現最好和表現極差、非常自信和自我懷疑的時候。只有在不同背景下重復觀察某個幼兒,并且多方面收集其他資料,才能有效了解其發展狀況。因此,教師不要急于做出有關幼兒學習和發展的任何判斷,對幼兒行為的解釋和評價應該在收集到相當充足的行為信息后再進行。
(三)做出有針對性的分析與可操作的措施
無論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的表現是好是壞,教師都要仔細分析,找出原因。正確分析觀察資料,根據觀察記錄對幼兒的行為做出正確判斷,得出結論,并對幼兒出現某種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一般來說,可以從家庭文化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及幼兒成長經歷等方面尋找原因。最后,再根據具體情況、幼兒的個性特征、家庭教育等,考慮加強或改善哪些教育行為,制訂或調整哪些教育計劃,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從而有針對性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