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佳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園的課程是在兒童游戲和生活中直接獲取的。”幼兒園的課程是多元的、兒童化的,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不能只依據成人的經驗來開展課程。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讓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可以在大自然中游戲和學習,這些事物在滿足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礎上,又能夠貼近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實際需求。我所帶的班級結合幼兒園的課題《幼兒園“和”主題學習活動的深度開發研究》,通過開展“養蠶記”的班本課程,讓幼兒能夠近距離觀察蠶寶寶,感受和蠶寶寶一起成長的快樂,獲得新的體驗與成果。
一、自主選擇:讓課程散發魅力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一個幼兒從家里帶來蠶卵放在了自然角。這些黑乎乎的、圓圓的蠶卯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于是,我萌生了一個想法,在班級里開展討論活動:神秘的黑點是什么?這個話題頓時吸引了許多孩子的注意。
孩子們立刻圍在一起觀察起來,并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陽陽說:“黑黑的,圓圓的,好像芝麻啊!”“不對,不對,這是獼猴桃的籽!”熙熙說。“這是小蟲子吧!”晧皓說。這時,我們班的“小博士”恩琪喊了起來:“我知道了,這是蠶卵。”為了驗證恩琪的說法,我和孩子們一起上網查找資料,證實了恩琪的回答是正確的。接著,孩子們又紛紛提出要飼養蠶寶寶,蠶寶寶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小結:當孩子們看到一顆顆小小的蠶卯時,能積極動腦,利用各種方法尋求答案,和伙伴積極討論,并在成人的幫助下上網查找資料,這讓我看到了孩子們遇到問題時相互幫助、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后,要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自由地探索與學習,這樣課程就會產生獨特的魅力。
二、授“魚”為漁:使課程更具挑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不是強調“學到什么”,而是關注“學會怎樣學習”。所以,在“養蠶記”課程的實施中,我調整了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育模式,改為以幼兒為主導,教師做幼兒的追隨者,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我是小小設計師
小小的蠶卯一天天長大了,變成了一條條蟻蠶。這些黑乎乎、毛茸茸的小家伙立刻引起了幼兒的關注。
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烏云密布,轉眼間狂風驟雨襲來。孩子們看到蠶寶寶放在窗臺太危險了,于是開始幫蠶寶寶尋找合適的家。有的幼兒把蠶寶寶放進了自己的儲物柜,有的幼兒把蠶寶寶放進了娃娃家,還給它蓋上了紙做的“被子”,但是幼兒們還是不放心蠶寶寶的安全。菲菲說:“我們應該給蠶寶寶蓋一座房子,這樣它就安全了。”“真是個好主意。”其他孩子都很贊同。于是,孩子們一起討論給蠶寶寶建造一個怎樣的房子,還設計了各種圖紙。設計好圖紙后,幼兒回到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材料,然后給蠶寶寶制作房子。第二天,孩子們都帶來了自己給蠶寶寶制作的房子,并且自發在班級里開展“我是小小建筑家”的比賽,比比誰的房子最好,最適合蠶寶寶居住。最后,全體幼兒通過舉手投票,選出了他們最喜歡的三座房子。
小結:孩子們通過討論決定給蠶寶寶造房子,自己設計圖紙,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積極地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尋求家長的幫助,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最終為蠶寶寶建造了一座座精致的房子。
(二)蠶寶寶的食物
住的地方有了,可是蠶寶寶吃什么食物才能長大呢?孩子們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后,紛紛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食物喂蠶寶寶,有糖果、米飯、青菜葉……最后,孩子們發現蠶寶寶最愛吃桑葉。
在采桑葉的時候,孩子們發現樹上有許多黑黑的、紅紅的桑葚。露露指著桑葚問:“老師,這些東西能吃嗎?”“可以吃的哦。”我說。“對,我在超市看到過它。”昊昊接話。于是,孩子們在為蠶寶寶采桑葉的同時,還開心地采摘了桑葚,帶回班級品嘗。
小結:隨著主題研究的深入,“蠶寶寶的食物是什么”引發了孩子們的好奇。他們通過各種嘗試,最終得出結論:蠶寶寶最愛吃桑葉。在采摘桑葉的過程中,桑葚又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孩子們通過觀察和品嘗,對桑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蠶寶寶“生病”了
一天,孩子們看到自然角里飼養的蠶寶寶不愛活動了,有的蠶寶寶還不吃桑葉了,還有部分蠶寶寶在吐白白的絲。蠶寶寶用這些又細又長的絲把自己包裹起來,透過薄薄的繭殼還能看到它們在不停地扭動著身體。孩子們都認為蠶寶寶生病了。白白的蠶繭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孩子們都在一旁猜測著。
為了便于幼兒觀察,我剪開了其中一個繭,發現里面并沒有蠶,而是一只褐色的蟲子。“這是什么啊?”孩子們瞬間炸開了鍋。恩恩說:“蠶寶寶不見了,失蹤了。”聽了這話,很多幼兒都擔心了起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們對蠶寶寶的觀察更仔細了。
小結:在養殖蠶寶寶的過程中,幼兒學到了許多新經驗,這既是課程的拓展,又是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所生成的新經驗。舍棄“魚”而選擇“漁”,使幼兒不僅在活動中獲得了經驗,還學會了學習方法。
三、拓展滲透:讓課程百花齊放
在班本課程的實施中,我結合《3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使課程滲透到一日生活各環節。努力做到一日生活皆課程,讓孩子們在課程中有所收獲,讓課程百花齊放。
(一)滲透到科學領域
在“養蠶記”班本課程的實踐中,為了能讓幼兒更好地觀察蠶寶寶,我們創設了各種實踐活動,例如:發現蠶寶寶的秘密,近距離用放大鏡觀察蠶寶寶,并在蠶寶寶的輪廓圖上把觀察到的五官、花紋畫下來。通過觀察和繪畫,幼兒了解了蠶寶寶的構成和種類。科學領域的課程讓幼兒教育與科學緊密相連,使幼兒對大自然充滿探究的欲望和熱愛之情。
(二)滲透到藝術領域
蠶寶寶給人的感覺是“呆萌”的。為了培養幼兒發現美、表現美的品質,我設計了“愛跳舞的蠶寶寶”“拓印蠶寶寶”“可愛的昆蟲”等美術活動。在“愛跳舞的蠶寶寶”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先取一張白色餐巾紙卷成條狀,用水彩筆畫上“蠶寶寶”的小斑點、頭部花紋和眼睛,接著用膠水把“蠶寶寶”固定在畫好的“桑葉”上,可愛的蠶寶寶就做成了;在“拓印蠶寶寶”活動中,幼兒用小拇指側面蘸取白色顏料拓印在紙上,然后再給“蠶寶寶”添加上眼睛、斑點、腳等。
(三)滲透到社會領域
陶行知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課程實施中,我將幼兒的生活實踐與班本課程相聯系,然后展開活動。
桑樹全身都是寶,桑葉是蠶寶寶的食物,桑葚可以制作美食。利用休息日,我們組織幼兒及其家長開展“桑葚美食節”活動,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用桑葚制作美食,并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回到班級后,我讓幼兒分享美食的制作方法。這個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語言能力,讓幼兒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也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園課程的開展情況,促進了家園溝通。
四、優化提升:讓課程高效深入
“養蠶記”主題活動是可以不斷延續開展的,在后期的活動中,我會鼓勵幼兒把蠶寶寶帶回家,在家開展親子養殖活動,做好觀察記錄,然后在班級交流分享飼養蠶寶寶的趣事。這樣的活動能讓孩子近距離地觀察蠶寶寶,發現新的問題與秘密。
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收獲了許多蠶繭,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幼兒去參觀蠶絲加工廠,讓幼兒近距離了解蠶繭是怎么變成蠶絲,再變成我們常見的絲綢和被子的。我們也可以在班級生活區添置一臺小型蠶絲機,讓幼兒親自動手體驗蠶絲的加工過程。在以后的課程中,我們還可以讓幼兒深入探索:蠶寶寶身上都是寶,除了蠶絲之外,蠶蛻、蠶糞還能被制成中藥使用。
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不斷地動手、觀察、體驗,通過學習、探究、驗證,獲得了新的經驗,并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將養殖活動融入幼兒園班本課程,培養了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幼兒的創新能力,也讓教師感受到了幼兒對養殖興趣的執著與熱愛。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追隨幼兒的興趣、情感和腳步,讓幼兒的學習更有深度,更具挑戰。“養蠶記”的故事還在繼續,收獲還在繼續,快樂還在繼續,成長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