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軼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在“以幼兒為本”的核心理念下,我園逐漸認識到,教師課程實施能力決定著教育實踐的效果。因此,我園以生活課程實施為載體,立足園本教研和園本培訓的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行動研究,探索提升幼兒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一、動有法:通過課程制度的規范化和操作化提升教師的制度貫徹力
制度是工作開展的奠基石。課程的實施需要通過一系列標準與要求來落實,為此,我們共同商討制訂出以下制度。
(一)課程制度的規范化
1.生活常規制度。我園制訂了《江東實驗幼兒園一日活動規范手冊》,要求教師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具體包括晨間接待、早操、盥洗、如廁、進餐、午睡等環節中教師的行為。
2.教學常規制度。教學常規制度包括教科研工作制度、教師培訓提高工作制度、園本教研專家引領制度、日常工作檢查制度、備課制度、聽評課制度、教師資料規范制度、星級教師制度、教師自主發展制度、教師月考核制度等。
3.環境常規制度。環境常規制度包括幼兒園區域設置規范標準、主題墻創設標準、自然角設置要求等。
(二)課程制度的操作化
1.行政深入制度。教研組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我們在每個分園的教研組內都安排一位副園長深入參與教研,包括隨堂聽課、每月評估考核、對教研質量進行監督指導等,并及時反饋,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2.教研展示制度。我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定期展示各班研究成果,可以激發教師深度思考。每位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愿展示,同時傾聽同伴的意見與建議,經驗分享,互相提高。
3.聯合教研制度。為了更好地向分園傳遞生活課程的理念和做法,我們邀請分園教師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傾聽多方聲音,進行思維碰撞,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4.園本研修制度。園本研修制度以解決幼兒園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師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內容。每學期初,教研組長都會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如“走進高寬課程”“彈性課程模式”“主題墻創設”等,為教師提供更加專業化、系列化的園本培訓課程。
5.結對帶教制度。為了幫助新手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熟悉“生活課程”,我園以班級為單位,讓新老教師互相搭配,開展結對帶教工作。簽訂了帶教協議后,老教師通過互相聽課、指導課題、共同策劃環境等方式,助推新教師成長。
6.定期調研制度。針對課題開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師幼訪談、跟班聽課、問卷調查等形式,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積極尋求解決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課程制度都是教師群策群力下共同制訂的,再通過一系列制度文本的出臺與制度的規范落實,使課程實施有了保障,從而提高了教師的課程執行力。二、創有美:通過課程環境的生活化與互動化提升教師的環境創設力
(一)園所整體環境的生活化創設
幼兒身處一個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中,他們是環境的主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生活課程的環境遵循“互動開放、潛移默化”的原則,力求讓環境“活色生香”,通過“活”力十足的門廳、“色”彩俱全的走廊、“生”機勃勃的樓梯、“香”氣四溢的專項室等,達到健康生活、多彩生活、開心生活的總目標。
(二)園所墻面環境的互動化創設
我們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墻上的內容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關,還體現出墻面和幼兒的互動性,即包括視覺、觸覺等多角度的感受和體驗。例如:用不同材料制作觸摸墻,形成大樹、小花等造型,幼兒可以自由觸摸,感受物品的不同質地;將雞蛋包裝盒并列擺放作為底扳,幼兒可以將同等大小的五彩毛絨球按照提示圖進行排列,也可以自創喜歡的圖案;在磁性板上安裝透明水管,投入好看的玻璃球,幼兒觀察小球的運動軌跡,也可以重新拼接水管;把磁性貼片剪成不同形狀的俄羅斯方塊,幼兒可以合作游戲,比一比誰拼得又快又好;等等。
(三)園所班級環境的過程化創設
活動室是幼兒的家,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我們以“動態墻面”為線索,梳理出了“三階段、五圖片”的主題墻創設方案:第一階段,1-2張版面,針對主題內容,了解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啟動主題;第二階段,3張版面,選擇能較詳細反映活動過程的三個內容,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現幼兒的活動痕跡;第三階段,1-2張版面,梳理展示幼兒“通過本主題所知道的”及“還想知道的”問題,也可以展現家園等多方成果反饋。活動中,我們注重記錄幼兒參與課程的痕跡,凸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足跡,讓活動室的每一面墻、每—個角落都可以“說話”。這些稚嫩的圖畫及文字表征,可以讓幼兒隨時看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研究成果。
三、言有據:通過課程內容的模塊化和主題化提升教師的內容組織力
陳鶴琴先生說過:所有的課程都要從實際生活和經驗中選出來。兒童的一飲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觸,都是好教材。我們根據《生活課程》的總目標,將課程內容分為“健康生活”“多彩生活”“開心生活”三大模塊。同時,通過關注幼兒,重視兒童成長中的課程資源;關注社會,重視社會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關注家庭,重視家長參與的課程資源;關注世界,重視現代科技發展中的課程資源…”為三大模塊選擇適宜的主題,構建課程內容。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預設并生成不同的活動內容,追隨幼兒的腳步,通過有趣的、可參與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引導幼兒在體驗與探究中不斷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注重生活化、本土化、模塊化和主題化,更好地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組織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四、行有方:通過課程方式的程序化和操作化提升教師的方法拓展力
我們以追隨幼兒為主旨,積極落實“在探索中自主、在互動中對話”的教學理念,凸顯“幼兒自主探索在前、教師梳理引導在后”的課程建構框架。通過“以班為本”的自主化研磨流程,不斷調整課程方式,為教師開展園本課程研究提供有效支撐。
(一)課程實施在時間上的“有收有放”
1.園級層面:賦權。我園當前使用的省編教材是幼兒園課程指導《生命、實踐、智慧》一書,課程內容有大主題和小主題之分,大主題開展時間通常為兩個星期,小主題開展時間則為一個星期。生活課程背景下的主題開展階段,幼兒園在時間上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度,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和幼兒需要,確定課程開展的時間節點。
2.班級層面:差異。針對同一個主題,不同班級也可以依據本班課程開展的需要來決定實施時間的長短,真正給予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權。
3.教學層面:彈性。在時間上“有收有放”,并落實到課程實施中。在進行彈性教學時,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開展課程研究,分別是準備、制訂計劃書、實踐研究、調整計劃書、拓展課程內容。
(二)課程實施在過程中的“有推有拉”
我們試圖借助高寬課程中“計劃——工作——回顧”的理論,實現生活課程“以學定教,滿足需求”的愿景。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把握整個課程的大框架,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
我們通過課程實施時間上的“有收有放”和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推有拉”,從不同方面開展集體教學活動,使課程實施更具程序化和操作性,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方法拓展力。五、評有矩:通過課程評價的具體化和個性化提升教師的效果評價力
我園不斷優化和創新課程評價機制,采用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提高教師對課程實施的效果評價力。
(一)成長故事:追蹤式評價
幼兒的生活點滴、活動過程、作品記錄都是最原始、最真實的評價信息。我園注重收集幼兒的各種記錄表、作品、活動照片,為幼兒量身定制了陪伴其三年的“成長故事”發展檔案袋,較全面地反映了幼兒在課程實施中的發展狀況。
(二)學習故事:描述式評價
我們結合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針對每一個幼兒進行深入觀察,要求教師以白描加分析的形式來評估幼兒的階段發展,同時提出支持性策略。描述式的評價具有即時性、片段性和故事性的特點,可以客觀、生動地反映幼兒的真實發展水平。
(三)開心計劃書:展示式評價
幼兒用自己獨特的表征方式展示對課程的理解。對此,計劃書就是一種較好的課程展示評價方式,為幼兒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活動開展前,教師將幼兒的問題歸納起來,形成前期探索計劃書。幼兒表明了自己在這段時間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然后根據自己的研究點組成研究小組,并按照計劃開展探索活動。小組探索結束后,幼兒記錄自己的觀察和實驗所得,并在集體活動中進行分享交流,形成后期計劃書,便于主題的延續與拓展。
綜上所述,我園提出動有法、創有美、言有據、行有方、評有矩五大舉措,探索并形成了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實踐體系,提升了教師課程制度的貫徹力、課程環境的創設力、課程內容的組織力、課程方法的拓展力、課程效果的評價力,促進了園本課程的完善和幼兒園品質的提升,使得園本課程在科學性和操作性上不斷完善,助推幼兒園教育品質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