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蘭 李文靜
《濟南市幼兒園科學施教指導意見》指出:幼兒生活能力的獲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醒、引導和幫助,更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科學施教,真正使生活活動成為全面增強幼兒生活能力、促進幼兒生命成長的教育環節。
一、活動開展的緣起
女孩子都想要一頭漂亮的長發,家長們也會給女孩子留起長發,每天為她們梳漂亮的發型。可是,有誰會想到幼兒園午休起床后教師給女孩子梳發的“壯觀”景象呢?經調查統計,我園有98%的女孩子都留起了長發。每天午休起床后,女孩子都要排起兩條長長的隊伍,由班級兩位教師用近半個小時的時間為她們梳發,并整理儀表。教師在梳發的時候,其他女孩子只能無所事事地站在隊伍里,東瞧瞧、西瞅瞅,消極等待。雖然教師會安排她們先去其他區域活動,但幼兒大多選擇先梳頭發。此外,由于梳發環節用時過長,存在著教師無暇照顧其他幼兒的情況,容易發生安全隱患。針對這一狀況,教師只能干著急,甚至會調侃:“什么時候幼兒園也要求女孩子剪短發就好了!”
就在全園上下一起探索如何改變這一現象的時候,濟南市歷下區中心教研二組開展了“十三五”科學規劃課題《幼兒園生活組織與實施的優化策略研究》,我園也加入了課題研究。我園從園所實際出發,對盥洗活動中的梳發環節進行研究,從五大方面、七個優化策略著手,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梳發能力,并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成立課題組,展開教研活動
由于該活動沒有可借鑒的資源,幼兒能否自主梳發、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等都是未知。于是,我們針對我園大班幼兒成立了“幼兒自主梳發課題組”,積極展開教研活動。
(一)調查研究,分析現狀
大班的女孩子能否自主梳發,她們現有水平如何?課題組開始了相關調查研究,并向家長發放了幼兒梳發情況調查問卷,結果表明:有4.9%的幼兒會自己梳發,另外有95.1%的幼兒是家長包辦梳發。由此可以看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自主梳發的能力。隨后,教師又在班級展開了調查,發現班級幼兒的梳發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幼兒不會用梳子,不能按照頭發生長的方向梳,導致頭發越梳越亂;有的幼兒能自己梳順頭發,但扎不起來;還有的幼兒不會梳發,也不愿意動手,只是等著老師幫忙。
那么,幼兒對自己的儀表是否非常關注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幼兒對著玻璃或鏡子審視自己的發型和服飾。此外,大班教師還抓拍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名女孩子對著窗戶專心地捋著散落的頭發。由此可以看出:大班幼兒已經有了自我整理儀表的愿望。
(二)提出倡議,贏得支持
幼兒園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幼兒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們通過發放《致家長一封信》,向家長全面介紹幼兒自主梳發活動,幫助家長了解開展該活動的原因,活動結束后孩子能獲得的發展,以及活動的計劃和安排。同時,我們充分發揮家委會的帶頭作用,引導家長準備適宜的梳發工具,讓幼兒通過握一握、梳一梳的方式,自主選購適合的梳子和喜歡的鏡子。
(三)多樣化展開活動
我們通過七大策略,引導幼兒樂于自主梳發,敢于自主梳發,能夠自主梳發。
策略一:故事引導形象對比
我們通過向幼兒講述《獅子梳頭發》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獅子因為不會整理自己的頭發而被狡猾的狐貍欺騙,最后變成了光頭,從而明白自己有本領才最重要。我們通過引導女孩子照鏡子梳頭發,讓她們看到梳發前后自己的形象變化,感受梳發后的整潔和有精神,了解整理儀表的重要性。
策略二:發型展示激發欲望
我們充分利用本園教師資源,讓巧手老師現場給幼兒梳理精美的發型,邊梳發邊講解。不一會兒,一個個漂亮的發型就出現在孩子們眼前,極大地調動了幼兒自己動手梳頭的積極性。
策略三:示范引領,解決梳發重難點
由干幼兒年齡較小,堅持性和自控能力較差,所以教師在集體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幼兒自身存在的困難,把握每一項活動的難度,做好示范,讓幼兒反復練習。教師和幼兒就如何梳發展開了交流和討論,進一步了解到幼兒對梳發的已有經驗,對梳發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有效預設和解決,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對于大班女孩子來說,用皮筋扎頭發是一個難點,她們不知道怎樣繞皮筋,扎頭發的動作不熟練,導致手臂一直抬起來很累。針對一些動作發展相對較弱的幼兒,教師則降低要求,通過示范展示,分解動作難度,讓幼兒觀察了解梳發的步驟和方法,并通過集體教學、個別指導等,幫助幼兒練習梳發技能。
策略四:學唱兒歌,記憶梳發步驟
為了幫助幼兒較快掌握梳發步驟,我們搜集了許多朗朗上口的兒歌,鼓勵幼兒邊吟唱邊做動作。例如:小梳子手上拿,先從上往前梳,再梳頭兒兩邊,頭兒后面不能忘,看誰的頭兒最整潔。有的教師還會根據梳發流程自主創編兒歌。例如:小梳子,手中拿,五指彎曲握住把,梳齒朝下頭頂梳,一梳梳到發尾巴,從左到右理順它,我的頭發真順滑。又如:左梳梳,右梳梳,扎頭繩,緊一緊。
策略五:在區域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區域活動是幼兒游戲和鍛煉的主陣地,我們在大班開設了活動區域“歡樂發廊”,鼓勵幼兒自主練習梳發。起初,我們給幼兒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梳發工具以及頭發裝飾品,讓幼兒練習梳馬尾辮;隨著梳發活動的不斷深入,我們又增加了長發芭比娃娃、彩色麻繩或花繩,讓幼兒練習給娃娃梳小辮,用彩色麻繩或花繩編發;慢慢地,我們又添加了創意發型小工具,讓幼兒練習梳出別樣的發型。
策略六:在實踐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孩子們在實踐中發現,細頭繩容易斷,最好不采用,并創編了纏繞頭繩的兒歌:套一套,拉一拉,扭一扭,拉一拉。頭發梳順以后,如果扎不整齊,就會出現頭發被纏、頭頂凌亂的現象,經過小組討論、經驗分享、互相幫助、勤于練習等,這些問題最終被一一解決。我們還引導幼兒將掉落在身上、地上的頭發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及時清洗梳子,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策略七:家園攜手,同步前進
我們利用信息平臺,將“梳發過程與方法”的視頻發送到家長群,作為家長每天指導幼兒自主梳發的重點,并及時表揚幼兒的堅持性和點滴進步,做到家園任務同步,方法同步,評價同步。教師積極與家長互動,及時交流孩子在園、在家的梳發情況,互傳梳發視頻,有效促進了活動的開展?;顒舆^程中,有的爸爸也加入到指導行列,耐心地指導女兒梳發,加以幽默點評,減少了她們對梳發的緊張感,增強了她們的自信心,提高了其梳發水平。有的班級還開展了給媽媽(或奶奶、姥姥)梳發活動,鼓勵男孩子也拿起小梳子,小心翼翼地為媽媽梳起長發,互動間充滿了濃濃的愛意。一位幼兒家長如此評價道:“活動剛開始時,我沒有太在意,當成一次手工課或創意課來指導孩子,但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吹嚼蠋熒蟼鞯氖岚l照片和視頻,我從心底真正感受到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在不斷提高。”
(四)及時調整研究策略,不斷優化提升
經過第一階段的練習,孩子們已經熟悉了梳發的基本步驟和手法,在扎頭發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課題組根據幼兒的表現,對幼兒自主梳發情況做了梳理和匯總,結果顯示:梳低馬尾頭發順滑的幼兒占38%,梳低馬尾頭發欠順滑的幼兒占52.2%,梳順不會扎的幼兒占9.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兒在自主梳發方面還存在梳不順滑的現象。根據第一階段的結果,課題組及時調整了策略,隨即展開了第二階段的“互助梳發”。通過讓女孩子相互梳發,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觸覺等感官,幫助她們對頭發“順滑平整”有新的認識和感受。經過一個多月的互助練習,課題組又做了一個小測試,結果令人震撼:原先,老師給全班幼兒梳低馬尾需要近半個小時;現在,孩子們互助梳發,不到3分鐘,全班幼兒都梳好了頭發。
(五)巧手翻飛,梳出精彩
為了讓幼兒保持對梳發的熱情,進一步提高梳發技巧,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課題組開展了“巧手翻飛,梳出精彩”活動?;顒又?,教師根據幼兒的梳發能力,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展示小組,梳順組為短發和扎發能力稍弱的幼兒,互梳組為扎發能力一般的幼兒,梳發組為扎發能力較強的幼兒,創意組為能梳出花樣發型的幼兒;男孩子則作為活動評委和頒獎嘉賓。該活動大大提升了幼兒對梳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歷時半年的梳發活動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收獲與思考。首先,教師在教育理念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認識到自身角色要從傳統意義上的教授者轉變為研究者,要有打破“常規”的勇氣,更要有建立“新規”的耐心,要善于發現工作中的真問題,及時改進和調整。其次,家長們更是對活動開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識到孩子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認可了教師的專業性,更重要的是轉變了在家庭教育中不敢放手、不愿放手的教養觀念和行為。最后,幼兒在活動中親力親為,樂在其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但能梳出各種新發型,而且對自身能力充滿了自信心,同時為小學階段的生活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自主梳發活動的開展,我們充分認識到了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和作用,只要教師科學施教,就能對幼兒各方面能力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幼兒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