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璞 張龍瑛 祝捷


摘 要:康熙時期首創玻璃胎畫琺瑯工藝,因制作技藝要求高、制作難度大,僅適用于諸如小瓶、鼻煙壺等小件器物。其中在鼻煙壺上的運用較為廣泛,并在乾隆時期達到極盛。故文章選取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時期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中的一些精品以饗讀者。
關鍵詞: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清代;乾隆時期
中國人吸聞鼻煙的習俗始于明代,康熙年間吸聞鼻煙漸成風尚。早期僅利用藥瓶等簡陋易得的器物盛放鼻煙,后來逐漸發展到使用瑪瑙、陶瓷、玉石等高檔材質,經過復雜的制作工藝制作鼻煙壺。康熙朝首創玻璃胎畫琺瑯工藝,是一種以玻璃為胎體,運用畫琺瑯工藝裝飾的復合工藝。因制作技藝要求高、制作難度大,僅適用于諸如小瓶、鼻煙壺等小件器物。其中在鼻煙壺上的運用較為廣泛,并在乾隆時期達到極盛。故本文選取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時期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中的一些精品介紹如下:
玻璃胎畫琺瑯葫蘆式鼻煙壺(圖1),通高4.6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鼻煙壺造型脫胎于瓷器中的葫蘆瓶造型,呈葫蘆形,圓足,銅鍍金鏨花蓋連象牙匙。壺底署“乾隆年制”楷書款(圖2)。
壺身通體彩繪枝繁葉茂的葫蘆紋飾,五只紅色的蝙蝠飛舞其間,與葫蘆紋飾組成吉祥圖案,具有“福祿萬代”的美好寓意。蝙蝠紋飾普遍流行于明代,作為福的象征在清代器物上的運用屢見不鮮。壺上所繪蝙蝠曲線優美,雙目炯炯有神,兩耳微立富有靈動,嘴角微微上揚,給人以和善祥瑞之感。該煙壺用色考究、小巧秀美,白色玻璃胎上繪琺瑯紋飾,整體素雅高貴。黃色葫蘆色彩濃淡有別,綠葉、藤蔓用青綠色雙勾使畫面充滿生機與活力,白花點綴其間顯示出淡雅的情調,紅色蝙蝠與周圍形成鮮明對比使畫面出現了色彩高調,整體色彩富有節奏感。
玻璃胎畫琺瑯花鳥圖鼻煙壺,通高5.7厘米,腹寬4厘米,整體呈扁圓體,橢圓形足,涅白玻璃胎施金地琺瑯,銅鍍金鏨花蓋連象牙匙。壺底陰刻雙行篆書“乾隆年制”(圖3)。
壺身整體采用藍橙對比,色彩雖為互補色,但絲毫沒有違和感,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一面繪喜鵲、月季、柳樹(圖4),另一面繪喜鵲、月季、山石(圖5)。兩幅畫面中,喜鵲均立于枝頭翅尾透露著藍綠色光澤,如君子般眼神堅定始終如一;柳樹外在形態柔美。將喜鵲和柳樹這對寓意深刻的傳統題材共同呈現于畫面,配以花榮秀美的月季,傳達出良辰美景、靈鵲兆喜的美好愿景。腹部采用兩面開光內飾花鳥圖,猶如打開一扇窗,使器物上的裝飾變化多樣并在視覺上突出花鳥形象,創作者的審美情趣呼之欲出。開光外描繪裝飾性圖案,頸與足分別飾花草、如意云頭紋各一周,壺身飾畫琺瑯花紋,圖以金地作襯,金彩交輝,顯示著華貴的皇家氣派。
玻璃胎畫琺瑯雛雞牡丹鼻煙壺,通高5.8厘米,腹徑3.9厘米。撇口,圈足微外撇,有銅鍍金壺蓋,外底中心書藍釉“乾隆年制”雙豎行楷書款。
鼻煙壺以涅白玻璃為胎,胎質細膩似珍珠,釉料沉著有光澤,通體飾畫琺瑯花紋,構圖優雅極具風采。一面為雉雞牡丹(圖6)。在畫面的中心位畫置雉雞,外形勾勒精細入微、飽滿流暢,尾部用筆輕松,有飄逸之感;按構造著色,雉雞的形象栩栩如生。其身處紅色牡丹圍繞的白色石臺上,與右下角小雉雞相互呼應,構圖嚴謹,運筆流暢,具有趣味性,寓意“吉祥富貴”。這種寓情于物的裝飾手法在清代瓷器上盛行,并延伸至賞玩器物。另外一面繪白鷴玉蘭(圖7),畫面整體較為工整,白鷴、玉蘭之用筆,山石樹木之暈染都較為細膩含蓄。該白鷴立于畫面中央側身俯視,“神貌清閑”,體色潔白,翎毛華麗,厚密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長尾密布以黑紋,在繪有白玉蘭的冷色畫面中更顯清冷。其臉部裸露部分和腳均為赤紅色,冷暖搭配,增強視覺沖擊力。畫面中的玉蘭樹形優美,花瓣展向四方,花葉舒展而飽滿。白鷴自古便是名貴的觀賞鳥,且為清廉正直、處事從容不迫的象征,配以優雅而款款大方的白玉蘭,使該鼻煙壺集賞玩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同時也突出乾隆時期鼻煙壺成為身份象征的特點。該鼻煙壺做工考究,精美絕倫。壺體繪制精細,頸與足分別飾花草、如意云頭紋各一周,色彩鮮艷,整體寓意“玉堂富貴”,具有吉祥色彩。
玻璃胎畫琺瑯暗八仙鼻煙壺(圖8),通高6.2厘米,腹寬3厘米。煙壺為燈籠式,圓底,銅鍍金鏨花蓋。壺底描金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圖9)。通體紅色透明玻璃上繪琺瑯彩紋飾,在故宮藏品中唯此一件。
清代是吉祥紋樣的成熟期和高峰期,甚至達到“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1]。該壺上半部繪瓔珞紋,下半部繪海水浪花托著暗八仙紋,暗八仙即神話傳說中八仙手中的寶物,寓“八仙過海”之意。暗八仙紋作為吉祥紋飾從明代起在陶瓷裝飾中逐漸增多,到清代成為流行圖案之一。鼻煙壺整體構圖飽滿,繪畫精細,線條生動流暢,層次性強;在紅色透明玻璃描繪琺瑯彩紋飾,瓔珞紋、暗八仙紋與海浪紋相結合,反映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較長的藝術生命力。
玻璃胎畫琺瑯西洋仕女圖鼻煙壺,通高4.6厘米,腹寬3.5厘米。此鼻煙壺白玻璃胎上繪琺瑯彩,呈八棱形,底部陰刻“乾隆年制”楷書款(圖10)。腹部兩面均以西洋女子半身肖像構圖,形象豐滿,容貌俊俏。一面畫中少女側身俯視(圖11),目光專注作沉思神態,金黃色頭發間點綴的些許花朵與肩上所挎籃子里采摘而來的花朵相映成趣,壯碩的身體散發出青春活力。另一面畫中女子抬頭仰視(圖12),精致的妝容、濃密的卷發、微微輕啟的雙唇,不免流露出女子的風情萬種。兩幅畫面色彩和諧,細膩的筆觸起著塑造形體結構和傳達情緒的作用,使人物面部表情和服飾立體生動,為宮廷畫家模仿西洋畫法的作品。兩側面繪有彩色折枝花,珊瑚蓋連帶銅金匙,用色典雅莊重,鼻煙壺整體富麗華貴,彰顯皇家氣韻十足。東方畫琺瑯技藝與西方繪畫技法相結合,精致小巧的鼻煙壺承載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
清乾隆時期玻璃胎畫琺瑯鼻煙壺做工細膩,造型紋飾變化多樣,構圖工整嚴謹,繪畫生動流暢,涌現出大量巧奪天工的作品,將玻璃胎畫琺瑯這一技藝在鼻煙壺的制作上推向頂峰。同時鼻煙壺的賞玩性逐漸凸顯并成為顯示身份的象征,而盛入煙草的用途漸至其次。■
文章圖片均采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
參考文獻
[1]張明.清代陶瓷紋裝飾暗八仙紋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