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貴華
[摘 ? ? ? ? ? 要]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理念在中國開始得到深入普及與廣泛應用。從“互聯網+”的視角來看,中職學生受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深,傳統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從學生角度闡述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不足的主要表現,分析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利用“互聯網+”的理念、平臺和資源改進中職德育課教學的對策。
[關 ? ?鍵 ? 詞] ?“互聯網 +”;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18-0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職學生德育教學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正視當前德育課教學的不足,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各種優勢,提高中職學生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德育在中職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努力促使中職學生成長為德技雙修的棟梁之材。
一、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不足的表現
當前,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學生對教師不滿,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師教學熱情不高,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等問題。從這些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當前中職的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存在明顯不足。以學生為分析視角,中職德育課有效性不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德育課缺乏興趣感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質偏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加之有不少學生認為,德育課非專業技能課程,對德育課的價值和科學性認識不夠,導致對德育課缺乏興趣。課堂上經常發生睡覺、玩手機、看課外書、逃課甚至辱罵、威脅老師等現象。然而,面對此類情況,中職德育課教師卻時常束手無策,只能自導自演獨角戲,大多數學生不僅是在被動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漠視德育教師的存在。
(二)學生對德育課存在抵觸心理
在當今網絡時代,一些德育課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單一,采用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僅是一味宣讀教材,甚至缺乏基本的案例教學與討論,教學內容索然無味,這便導致德育課課堂教學存在空洞的理論說教、互動性差、脫離社會現實、價值感低、師生分離等問題,這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對德育課教學課堂的抵觸情緒。
(三)學生認為德育課沒有用處
一方面,受當前“讀書無用論”“一切向錢看”等不良思想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德育課程對自己沒有幫助,不能賺錢,對德育課的學習產生消極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學校的德育課程未能圍繞中職學生的特點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未立足于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成長等方面開展教研活動,這就會導致學生無法將在德育課中所學的知識用來分析和解決他們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所碰到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所學知識持懷疑態度,對德育課堂產生無用、無益的心理,這樣便大大削弱了中職德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基于“互聯網+”的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在師生關系方面,缺少對社交軟件的使用
師生之間亦師亦友,師生之間保持良好的關系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然而惡性的師生關系不僅會影響教學的順利實施,而且還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權威型師生關系中,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置疑的,教師在課堂的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處于絕對主體地位。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多數的中職德育課教師依然以權威者自居,無法平等對待學生,沒有主動運用互聯網的方式方法去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這樣只會讓師生關系更加惡化,教學效果更加不理想。
(二)在教學手段方面,缺少對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運用
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當前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作用的教師為數不多。有的年紀大的教師不會使用多媒體技術,難以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有的年輕教師沉浸于現狀,不愿意學習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方式方法落后,在教學技能方面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德育課教師整體表現出思想怠惰、消極懶散的狀態。
(三)在學生訴求方面,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完善,新一代中職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互聯網,他們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受互聯網的影響極為深刻。由于“互聯網+教育”戰略的實施,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學習到想要了解的知識,因此,學生不再滿足于從教材上學習知識,更不愿意僅通過教師課堂講授來獲取知識。互聯網導致中職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方式、學習訴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方式僵化、內容片面化,缺乏現實性和開放性,已經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三、“互聯網+”視域下中職德育課教學的改進對策
(一)融合“互聯網+”,創新德育課的教學方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處在教學一線的中職德育課教師,理應順應時代發展,融入社會,改變自身,革新教學方法。在德育課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維方式。互聯網時代下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中職德育課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體制的束縛,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相應的德育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更新知識體系。例如,教師可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手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職教云、超星學習通等手機APP課前布置作業,事先分享德育課程的相關案例、視頻或文章,讓學生先做好預習,然后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對先前給出的案例、視頻或文章進行討論,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授課引導有機結合的效果。再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個性定制的方式,通過手機投票等形式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或課題,根據學習的興趣及需求來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實現中職德育課教學的定制化。
(二)依托“互聯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互聯網+”時代環境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應更加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如果繼續以權威者自居,僅重視課堂的單純說教和灌輸,忽略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勢必引起師生之間關系進一步惡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師生關系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盎ヂ摼W+”具有尊重人性的特征,借助互聯網可以有效構建迎合時代特點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可以通過發揮社交軟件的作用,利用QQ、微博、微信等軟件,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動平臺,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溝通機制。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了解學生,表達觀點,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的平等交流及互動不僅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
(三)借助“互聯網+”,創建中職德育課教學資源庫
開放是“互聯網+”的重要特征。隨著科技進步,經濟體制轉型,社會關系變化,傳統的倫理道德關系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中職學生受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激烈,各種網絡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行為屢見不鮮。因此,當下對中職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與思想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德育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加強中職學生的網絡德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各種資源,調動中職學校全體教師的力量,創建有效的德育課教學資源庫,從而更好地提高中職學生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
(四)借鑒“互聯網+”,提升中職德育教師整體素養
“互聯網+”當中的“+”本身就是一種跨界、變革和開放,是一種重塑和融合??缃缃Y合,創新的基礎才更堅實;協同融合,群體的效能才會實現。借助“互聯網+”跨界融合的特性,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師教學整體素養。首先,必須從源頭抓起,嚴把教師準入關。嚴格篩選中職教師,從整體上提高中職教師的教學技能,這對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的效果有很大的幫助。為此,選拔教師的相關主管部門或學??梢岳没ヂ摼W平臺,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應聘教師工作的畢業生或社會人員的信息進行合理篩選及統計,從而選出專業技術過硬的德育教師;其次,必須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師整體的信息素養,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德育課教師,磨煉信息化教學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是十分必要的。教育主管部門和中職學校須充分重視對教師信息化素養和技能的培養。教師就職前,可以制定各種具體的信息技術培訓計劃,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基礎培訓。教師就職后,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為教師搭建教學經驗與技能分享、共享的平臺,提高德育課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及創新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拓展互聯網時代德育教學的新渠道。
(五)結合“互聯網+”,完善中職德育課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估是整個德育課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對德育課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指導功能。目前,國內許多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評估采用結果性的評價方式,缺少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的情感及思想重視不夠,違背了互聯網時代“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因此,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性課堂評價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ヂ摼W時代,必須高度重視評價主體的多樣性,以學生為德育課程評價的核心,制定靈活、完整、可持續的評價體系,利用互聯網完成對教師、學生、企業、家長的多方評價數據的收集與統計,從而實現客觀有效的德育課程評價。同時,中職學校還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一個動態的評價系統,根據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評價標準進行動態添加和刪除,這樣的評價系統不僅兼顧了對學生在校內學習的評價,同時還可以在學生畢業后引入用人單位的評價,這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有較大的幫助,對學生個人也起到了較好的鞭策作用。
參考文獻:
[1]沙剛.“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策略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職教),2016(4):23-25.
[2]李曉霞,李慶,白新玲.“互聯網+”中職德育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究:以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16(7x): 51-52.
[3]徐明華.借勢“互聯網+”打造中職德育課堂新生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5).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