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

【摘 要】目的:探討臨床輸血檢驗中不規則抗體檢驗的應用效果。方法:抽選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11月間輸血的患者(800例)開展研究,所有患者在輸血前均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總結檢驗結果。結果:在本次研究的800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檢查中,不規則抗體陽性者8例,其概率是1.0%。其中1例是男性,7例是女性,女性輸血者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高于男性輸血者,差異顯著(X2=5.185,P=0.023)。8例不規則抗體陽性者中,2例為MNS系統陽性,6例為Rh系統陽性。對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的輸血方案進行調整,均得到有效的治療,沒有輸血不良反應出現。結論:不規則抗體檢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可快速實現血型匹配,減少溶血性反應發生的風險,確保輸血安全,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臨床輸血檢驗;不規則抗體檢驗;應用效果
在臨床中,輸血已成為多種疾病患者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通過輸血來挽救患者生命。機體血型抗體主要為規則抗體與不規則抗體,對于規則抗體來說,就是ABO血型中的一些規則抗體,比如抗A、抗B和抗AB等;而不規則抗體就是ABO血型之外的免疫抗體,比如免疫球蛋白M抗體、免疫球蛋白G抗體等[1]。盡管臨床目前對ABO血型的鑒定誤差能夠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輸血、妊娠等會向機體導入不規則抗體,而誘發溶血性不良反應,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一定的威脅[2]。所以,在給予患者輸血治療之前,應對不規則抗體進行篩查,從而減少或者防止機體出現溶血性不良反應,最終確保患者輸血安全以及改善預后。為探討臨床輸血檢驗中不規則抗體檢驗的應用效果,抽選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11月間輸血的患者(800例)開展研究,研究內容為: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選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11月間輸血的患者(800例)開展研究,女性380例、男性420例;其年齡在17-66歲之間,平均為(42.12±3.25)歲。患者每次輸血量在230-1700ml之間,平均為(845.12±200.35)ml;患者輸血原因:228例患者是妊娠、72例患者是貧血、300例患者是創傷、200例患者是手術。本次研究經過我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存在輸血指征;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遵醫囑治療的患者。
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完整;合并心、腎、肝等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心肌炎、心肌病;近期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患者或者家屬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輸血前均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取3-5ml的空腹肘靜脈血,離心15min,3500轉/min,分離血清標本,做好標記,之后篩選標記紅細胞,并且制作抗人球蛋白凝膠卡。通過生理鹽水把紅細胞亦或譜細胞調整濃度為0.7%,并把血清加入到對應的微管中,放置到溫度為37℃的環境中,孵育15min,之后經離心機進行3min的離心處理,轉速是1000轉/min,之后進行測量和分析。相關操作是:在待測的試管中先加入血清與紅細胞懸液,并同A-H號譜細胞進行對照與鑒定,通過抗人球蛋白凝膠卡以及鹽水試管法等篩查陽性的細胞抗體,并對抗體類型的進行鑒定。
1.3 評價標準
患者試管中的紅細胞完全沉淀到試管的底部就可判定是不規則抗體陰性;患者試管中的紅細胞全部亦或部分同柱內凝膠結合,顯示為陽性游離篩選抗體對照譜細胞就可判定是不規則抗體陽性[3]。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經SPSS21.0軟件做分析,(%)表示檢驗結果,開展X2檢驗,兩組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用P<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2.1 總結檢驗結果
在本次研究的800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檢查中,不規則抗體陽性者8例,其概率是1.0%。其中1例是男性,7例是女性,女性輸血者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高于男性輸血者,差異顯著(X2t=5.185,P=0.023)。
2.2 總結不規則抗體陽性結果具體情況
8例不規則抗體陽性者中,2例為MNS系統陽性,6例為Rh系統陽性。對不規則抗體陽性患者的輸血方案進行調整,均得到有效的治療,沒有輸血不良反應出現。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中,因妊娠、創傷、手術等致使患者失血過多,應及時輸血治療。在患者的輸血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同型輸血原則,且要重視對ABO血型以外的一些不規則抗體[4]。在通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沒有不規則抗體的存在,但是在輸血、妊娠、注射相關血液制品之后,就會導致患者出現免疫刺,而存在不規則抗體。不規則抗體同對應抗原可發生免疫反應,使患者出現發熱、寒戰等輸血反應,患者表現大都比較輕微,但嚴重者會出現溶血性輸血反應,可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所以,給予患者輸血治療之前,應實施不規則抗體檢驗,來避免血型免疫抗體致使的溶血反應,從而確保患者輸血安全。臨床為了確保患者準確的配血,大都在受血者輸血前的三天內篩查不規則抗體。臨床目前主要經酶介質法與抗人球蛋白介質法等進行配血,其中酶介質法主要是用來檢測RH系統的免疫性抗體,也適用于存在妊娠史、輸血史的患者;抗人球蛋白介質法大都是對存在流產史或者輸血史的患者血型抗體進行檢測[5]。抗人球蛋白介質法可快速配血,且能排除血漿特異性蛋白的干擾。對輸血患者開展不規則抗體檢測,能夠發現抗體特異性,從而快速的匹配血型,降低輸血后發生溶血反應的風險,提高輸血安全性。ABO血型系統外不規則抗體主要是:MNS系統的抗-M抗體以及Rh系統的抗-DC抗體、抗-C抗體、抗-D抗體、抗-E抗體等[6]。在為探討臨床輸血檢驗中不規則抗體檢驗的應用效果,抽選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11月間輸血的患者(800例)開展研究,得到結果是:本次研究的800例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檢查中,不規則抗體陽性者8例,其中1例是男性,7例是女性,女性輸血者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高于男性輸血者,差異顯著(P<0.05)。2例為MNS系統陽性,6例為Rh系統陽性。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女性輸血患者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高,所以要重點關注女性患者。
在通常情況下,機體溶血反應的強度同效價存在正相關性,輸血后一周左右免疫性抗體會出現效價高峰,也屬于溶血反應高發期,應重視。為了在臨床中開展稀有血型檢測的工作,對于一些出現不規則抗體的血液,可以制備這些血液的抗體血清,同時要有效的促進患者的血液選擇,保證選擇健康的血液和只含有常規抗體的血液,保證即便出現溶血反應后,也能對患者的輸血安全進行有效的保障。同時,也要保證預防新生兒溶血病和與此相關的病癥的發生,杜絕因不規則抗體的因素導致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這一現象的發生,從而顯著提高新生兒的身體素質[7]。從實際應用角度上來看,在輸血治療前為患者檢驗不規則抗體,可確保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血液,而減少溶血性輸血反應發生的風險,改善其預后,同時可避免由于輸血導致醫患糾紛出現。而且要在患者的輸血治療中對其生命指征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比如氧飽和度、血壓等,確保及時發現異常,在發現異常后要立即停止輸血治療,并給予患者搶救。
總之,不規則抗體檢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可快速實現血型匹配,減少溶血性反應發生的風險,確保輸血安全,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陳蕊,屈柯暄,呂孟興.探討對臨床輸血患兒在施以輸血操作前開展不規則抗體檢驗工作的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8):152-153.
[2]劉連菊.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價值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9,19(31):63.
[3]羅小琴.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的應用意義探究[J].健康必讀,2019,24(21):23-24.
[4]李曉明,何立鵑.輸血前進行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檢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1):366.
[5]秦愛軍.研討在輸血前對患者實施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J].養生保健指南,2019,30(35):24.
[6]王瑞雪,孫英煥.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與價值分析[J].科學養生,2019,23(8):169.
[7]劉姝宇.輸血前不規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與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