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創新,小學科學教學面臨著重大的挑戰與機遇,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觀點,探討科學教學創新方法,能夠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本文基于新課程改革下簡要分析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踐行教學做合一,并提出具體的科學教學策略,希冀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構建科學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科學;實踐教學;教學做合一
一、 引言
教學做合一,手腦相長是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一貫主張,新課程改革中重要的任務在于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必須創新課堂教學觀念,扭轉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能夠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切實體現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
二、 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水平
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在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小學科學是小學階段最能夠體現教育理念扭轉的重要課程之一。小學科學課程由傳統的知識講授式轉換為探究,是通過開展科學探究式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學生能夠以問題引導,切實提高科學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構建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充分體現出“活”“動”教學理念能夠激發學生的活躍性與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習活動的生活性,在教室中發生的一切事物,都并非教師所預設的,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思維與情感處于不斷發展中,所以可能會迸發出教師難以想象到卻充滿趣味的智慧火花行為。所以教師應當有效引導學生,構建活躍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動手動腦,體現出“動”。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個人能力,同時學校相關部門與領導也應當充分重視教師間的培訓與交流。通過組織經驗交流平臺,使教師切磋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參與積極性,有助于革新課堂教學方式,教師也能夠正確認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貫徹領悟科學教學中的意義與內涵,積極探索與創新,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教材要求,有效地探討創新,對于原有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逐步提高教學水平。
三、 豐富學生的觀察活動
在小學科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心眼有效結合,豐富學生的觀察活動。由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覺器官,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人類的80~90%的信息是由眼睛獲取的,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僅靠眼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加強眼與心的有效結合,才能夠做到觀察與思考的有效融合。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用眼睛認真觀察,并且用心思考,通過科學課中的實驗觀察,對于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教師科學演示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中的現象觀察,有助于學生提高觀察能力。《養蠶》如果僅僅靠觀察,則難以發現殘一生中的細微變化,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蠶的一生變化,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考慮一下蠶的一生會經歷哪些變化?蠶寶寶是如何長大的?怎樣蛻皮的呢?蠶寶寶是什么時候吐絲的?身體產生了哪些變化呢?成繭后的蠶寶寶身體是什么樣子的?”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使學生掌握觀察目標,在觀察實踐時,便會觀察得極為仔細。
四、 豐富科學實驗活動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科學實驗應當從小做起。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學生手腦的有效結合,豐富科學實驗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直覺思維。例如:學習《空氣占據空間》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演示實驗“將事前準備好的餐巾紙塞在杯子底部,讓學生猜測當杯子豎直插入水中后,杯子底部的餐巾紙會濕嗎?”部分學生會猜測只會濕,但是教師卻不要急于公布答案,應當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桌上的材料,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實驗,從而驗證想法。學生能夠帶有疑問進行自主實驗,注意力也極為集中,加深了實驗結論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夠從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五、 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極為重視行與知的有效結合。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夠堅持行與知結合的原則,重視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學生會感覺摸不著頭腦,此種方式也屬于灌輸式教學,無法提高學生的理性認知。例如:學習《馬鈴薯的沉與浮》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溶液是否會影響馬鈴薯的沉浮”,并且以此為話題,引導學生自主地選擇不同的研究材料,學生能夠通過探討了解出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因素,不僅包括杯子的大小也包括馬鈴薯的大小、鹽與味精、糖的溶質。通過科學實驗,能夠加強理論與知識的有效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實驗中的規律與結論,從而提高知識的認知水平。開展科學教學實驗,應當加強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對于一些復雜多樣的自然規律與自然現象,應當運用協商日常熟悉的生活常識有效解決,例如木塊在水中上浮時,學生了解到熱空氣能夠上升。可以設計類比實驗室,學生能夠將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常識應用到科學知識探索實踐中,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愛科學、用科學、多動手、勤思考的習慣。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應當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能夠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緊密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使學生能夠應用科學知識,提高自身情感認知,豐富生活經驗,切實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平主編.小學探究性學習實驗課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張仁賢主編.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3]喻伯軍主編.小學科學教育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劉芳,王玉清.小學科學課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學生之友,2009(8).
[5]趙晨宇,王強.淺談小學科學與創新教育[J].科教新時代,2012(4).
作者簡介:
楊潔,河北省秦皇島市,秦皇島市撫寧區留守營學區留守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