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的教育里,注意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對提高學生智力,發散思維,使得學生在課上變得更加主動,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看重增強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本文筆者與自身的經驗相結合,由開放上課環境,使得學生可以質疑;建立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質疑樂趣;改進提問方式,增強學生的質疑水平這幾個方面來關于小學數學教學里怎樣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疑能力;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里說明“通過義務教育時期的學習,使得學生初步學會通過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最可以激發學生讀書、思考、提問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水平,幫助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質疑,即指提出問題。問題,無疑為學習的主要源泉。朱嘉曾提出:“讀書無疑者,須教其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呢?與實際情況綜合分析,具體內容如下文。
一、 開放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可以質疑
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老師必須能夠建立和諧良好的心理環境與主動開發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發出質疑。
(一) 建立主動開發的課上環境。若是想把“質疑”加入課上,讓學生可以質疑,老師第一步必須做的就是改變舊思想,不只老師可以準確地提出問題,學生也可以放心地提出問題。因為每個學生之間也不一樣,質疑的時候,通常也無法切中要害。老師同時需要利用動作與表情來對學生傳達一種信任和鼓勵的感覺,使得學生可以在放松開放的氣氛里察覺與提出問題。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筆者利用游戲開場,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同學們,今天我們先做一個答題游戲,你們隨便寫出一個數,我就能立即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數,如果不能,我知道余幾。”學生都爭著上黑板寫任意數,我判斷“能”與“不能”,有的學生有意為難老師竟然寫出一長串的數字,我卻能馬上給出答案,通過反復檢查,老師總是正確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些數有什么特征?老師為什么這么快就能算出來呢?”學生急于知道教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領下進入了新知的探求過程。
(二) 建立和諧良好的心理環境。羅杰斯曾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與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使得心理自由,同時造成學生的創造性。”優秀的團結的師生關系為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的最重要的因素。老師必須關注所有的學生,對所有學生的質疑給予微笑與贊同,培養學生尊重其他人發言的習慣時,也同意與眾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緩解學生“問題”自我障礙,勇于質疑,使得所有的學生察覺與提出問題的時候,覺得輕松快樂,在和諧健康的氣氛下進行質疑并思考。
二、 建立問題情境,增強學生的質疑樂趣
《學會生存》里提到:“老師的責任,現在越來越少為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老師會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個交流意見的討論者,一個激勵學生發現問題但不給予現成真理的人。”所以,建立問題情境,讓學生的認知產生不解,從而讓他們有好奇的感覺,來察覺問題,并進行研究,產生懷疑,這才是老師的責任。比如講授“年、月、日”的時候,老師可說:小明現在12,但他過了3次生日,為什么呢?這樣學生就會就問題產生“疑”,心里有了好奇。這樣無疑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的興趣。然后老師說:你們學完這一課即可以清楚了,這樣是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即將學生放到了主動研究的位置上。
三、 改進提問方式,增強學生的質疑水平
小學生是“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階段。因為不能知曉發現與提出問題的手段與方式,課上學生一般不懂得怎樣進行提問,提出怎樣的問題,使得問題一般沒有太大意義。所以,若想增強學生的質疑水準,老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導。
(一) 懂得聯想,于知識的“產生點”提出問題。聯想為創造思維的一個主要手段。教學的時候使學生進行聯想能夠讓學生迅速找到事物規律的特點。使學生將現存的知識與經歷應用于實踐里,來找到新的規律與方式。奧蘇貝爾曾指出:教學活動里,它是不是有效的,主要看新的學習內容是否和學習者認知結構里既有的知識體系構建本質的聯系。因此,老師必須擅長在同新知識有關的知識點里,選取新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地方,鼓勵學生察覺與提出問題。
(二) 懂得猜測,于知識的“結合點”上提出問題。猜測并不指的隨意的胡亂猜,是指要利用自身的主觀意愿與知識背景,再利用想象與推斷,勇敢地做出問題的預計答案,然后就猜測的結果來作出邏輯與實踐的檢驗。課上,要有效地掌握學生既有的認知體系,某些會被忽略分不清的知識,要進行研究,合理的幫學生明白所學的新知識與既有認知體系的關系,來更加有針對性的察覺與提出問題。
四、 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夠質疑
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留給學生自主學習、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并引導學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慢慢學會質疑。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我是這樣教學的:先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材料袋(1分米長的毛線、1張正方形紙、4個小方塊、6根小棒、10粒圍棋子)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材料,創造出一個分數,并在小組里交流。在每個小組充分交流之后,讓學生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和得到的分數,其他同學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5粒圍棋子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6也可說是1/3”……這節課學生積極參與,熱情很高,提的問題也很深刻、很有價值。
綜上所述,疑是進一步學習知識的起始,同樣為閃爍智慧亮光的開始,古語有云:“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某種新的認識或者創造,均和疑有著直接關系,不擅長質疑的人,學習與工作的時候缺乏創新。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的時候,必須激勵學生勇敢的提出疑問,疑課本之言,疑老師之教,疑權威之語,提問的時候見微知著,徹底地了解知識,同時拓寬學生的思路,增強學生的認知水準。
參考文獻:
[1]劉羅飛.小學數學教學內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
[2]黃玉蘭.小學數學教學里質疑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3(5).
[3]李玉明.試析小學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J].教育創新學刊,2013(5).
作者簡介:
李春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