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品德學科教學也改變了以往的理論灌輸和道德說教,更加注重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如果品德學科教師能將心理輔導融入品德課,在品德課中精心設計心理輔導體驗活動,巧妙運用心理輔導技術,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體驗、用心感悟,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關鍵詞:心理輔導;融入;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09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強調: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時效性。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1]。
不難看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品德學科教學改變以往的理論灌輸和道德說教,要注重學生的體驗感悟。然而,很多品德學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仍然是走“說教”的老路。盡管設計了體驗活動,但活動后還是少不了教師的灌輸和說教。與此相比,心理輔導則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平等探討和逐步領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因此,我認為,在遵循品德學科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將心理輔導融入品德課,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那么,如何將心理輔導融入品德課呢?接著,我談談個人的體會與平時教學中的做法。
一、精心設計心理輔導體驗活動
體驗活動是心理輔導課中比較常用的方式,把它巧妙地運用于品德課中,同樣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當然,在設計體驗活動時,應該緊扣品德課的教學內容,而不能與其脫節。
(一)挖掘文本空白,設計體驗活動
在《品德與社會》課本中,有些課文在學完某部分內容后,會讓學生想象之后可能發生什么。然而,有的情況下只讓學生憑空想象,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空白點,設計一個輔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從而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誠信是金》時,是這樣設計體驗活動。首先,引導學生進行這課開頭安排的一個測試“哪個更重要?”——金錢、健康、美貌、機敏、榮譽、才學、誠信,這幾項中,必須丟棄一個,會選擇丟棄哪一個呢?讓學生做選擇,也許絕大部分學生會選擇丟棄“誠信”,因為他們認為這幾項中,“誠信”是最不重要的,是個“虛”的東西,它既看不到又摸不著。當然,如果只是讓學生做個選擇就到此結束,那這個環節根本就沒意義。所以,教材中還要求學生設想這個青年扔掉誠信后會怎樣。這樣安排能夠讓部分學生明白扔掉誠信后會遇到麻煩,但這也僅是設想而已,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誠信有多重要。因此,為了讓學生感受誠信的重要性,接著,我安排一個活動體驗——人才招聘。
這個體驗活動可以這樣設計:第一步,每個人發一張寫有“金錢、健康、美貌、機敏、榮譽、才學、誠信”的卡片,讓學生刪去“誠信”一項;另外,每人再發一張學歷證書,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學歷證書;第二步,學生拿著卡片和學歷證書到“人才市場”求職(在招聘條件中,把“誠信”作為必備品格,高薪崗位必須要有高學歷);第三步,引導學生分享招聘活動中的體驗、感悟(這一環節很重要,如果只是讓學生活動,沒有引導分享體驗、感悟,那心理輔導活動就只有活動,沒有輔導,少了畫龍點睛之筆)。
求職,是絕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走向社會后必須面臨的,把它搬到課堂上,組織學生提前體驗,主要讓學生感受這兩點:一是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性,沒有誠信,任何崗位都不接納,哪怕是工資低活又苦的搬運工、清潔工崗位都不接納沒誠信的人,大家把卡片上的“誠信”刪去了,盡管其他條件再好,也找不到任何工作崗位;二是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很多崗位都受到學歷的限制,學歷越高,工資越高。這兩點感受,是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所得,而不是教師說教灌輸;是學生主動習得,而不是被動接受。這就是心理輔導的特點。這樣的輔導,學生會產生深刻的印象,是任何說教都達不到的效果。
這個活動結束后,學生可能會產生另一個困惑,就是誠信這東西又不是像課堂活動中那樣,可以寫到紙上,在今后人才招聘中,怎么知道一個人是否具備誠實守信這一品格呢?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書本中的一篇報道——有個青年學生去一家公司應聘,因為有三次逃票記錄而沒被錄用的事例。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現在是個信息跟蹤、電子監控的時代,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很有可能被監控到,我們得學會自律,學會適應社會。
可見,利用文本的空白,設計相應的體驗活動,并引導學生從中感悟,能讓學生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二)勞動體驗,進入課堂
勞動,是現在大多數學生相當缺失的體驗,但又是很有必要、非常重要的體驗。在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就有編排勞動生產的內容,但是,勞動應該有勞動場所,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進行勞動體驗呢?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課《吃穿用哪里來》時,就很巧妙地讓勞動體驗進入課堂。
在學生看書了解水稻生產的過程后,引導學生思考: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嗎?并讓學生結合所看到的農民田間勞動的情景談談他們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不容易。學生通過交談,了解到農民生產過程的不容易,但沒有親身體驗,不知道究竟有多么不容易。于是,我安排了一個勞動體驗——剝瓜子,讓學生當回工人,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加工的原材料就是黑瓜子,要把它加工成可以直接吃的瓜子仁。具體要求是:徒手剝瓜子,不能用嘴巴咬,剝出的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無損的。可是,勞動體驗時間過去兩分鐘了,沒一個學生剝出一粒完整的瓜子仁,就算再給幾分鐘,他們也還是無法剝出完整的瓜子仁的。于是,我宣布勞動體驗結束,并引導學生談感受。這個勞動體驗,主要引導學生感受這么兩點: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勞動果實確實來之不易,勞動者真的很辛苦、很偉大,我們應該珍惜勞動果實。二是讓學生感受到雖然徒手剝黑瓜子很難,但是借助工具,就會是件容易的事了,學生便會想象發明怎樣的工具,以此激發學生創造發明的志向,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從小要好好學習。這就是心理輔導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感悟,讓學生自己感悟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而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道理要求他們做什么、要怎么做。
二、巧妙運用心理輔導技術
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上,往往會用上一些心理輔導技術,從而獲得較好的輔導效果。如果在品德課上也巧妙地用上一些心理輔導技術,同樣能獲得比較理想的課堂效果。我認為,傾聽技術、共情技術、支持技術都是很值得應用的技術。
(一)傾聽技術
心理咨詢師運用傾聽技術,能更好地了解求助者,獲得求助者的信任,促進良好咨訪關系的建立等。同樣的,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傾聽技術,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發言很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也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認真傾聽學生發言,起到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學生也能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養成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品德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品德學科教師在課堂上善于傾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身教”勝于“說教”。當然,從心理輔導的層面講,教師應注意一些傾聽的技巧,例如:蘊含溫暖與支持的目光,友善、微笑而放松的表情,表示鼓勵的點頭,適當的語言回應等。品德課上,教師若善于運用這些傾聽技巧,會讓學生感到很舒服,會喜歡上品德課。
(二)共情技術
共情,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敏銳、準確地領會和理解學生所表達的意思和內含的情感,再將這種領會和理解向對方傳遞的過程[2]。品德課上,教師如果善于運用這種技術,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近與善解人意,也能讓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特別是對于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教師這種長期的“身教”又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養成善解人意的品德。
(三)支持技術
支持,是指教師通過傾聽、點頭、微笑、信任的眼神、口頭贊賞、手勢肯定等方式給學生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強化,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與賞識,從而更加樂于參與團體的活動,并在團體中更快地自我成長、自我超越[3]。品德課上,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支持技術,學生肯定會樂于學習、積極自信地表現自己。另外,學生又能在教師的“身教”中學會尊重他人、賞識他人,這對學生的人格健全是很有幫助的。
總之,在遵循品德學科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把學生樂于接受的心理輔導方法運用于品德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導和幫助,讓其在活動中積極體驗、用心感悟。這樣,才能真正把心理輔導融入品德課中,以此提高品德學科課堂效益,更好地促成學生的道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
[2][3]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浙江:寧波出版社,2007:303,304.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溫生彬(1975.10— ),男,漢族,福建寧化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