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梓 莫曉紅 陳安龍
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們迎來了互聯網+的時代。網絡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活動。這就需要公民需要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公民在網絡時代的轉型。因此,公民的網絡素養的研究在現在看來不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在基于原有研究的基礎上,對GZ市三個區總共500位公民網絡素養的現狀進行研究,進而梳理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三點提升我國公民網絡素養的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公民;網絡素養
1 引言
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要將互聯網與公民生產與消費結合在一起,成為新興的經濟產業模式。黨的十九大的報告提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2018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因此,公民的網絡素養的研究在現在看來不但重要而且迫切,是當前亟需探討的課題。
2 當前公民網絡素養存在的問題
2.1 公民的網絡使用能力不強
網絡的使用能力分為技術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技術能力指的是能夠使用網絡獲取有益的知識,并進行加工和創造。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力量,它是一種心理協調能力,能夠使人在行動的過程中排除干擾,協調好主客觀的關系并采取最優的方式去行動的能力有56.3%的公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娛樂購物的淺層次的方面,網絡的社交聊天功能成為主流。只有不到20%的公民會利用網絡的信息進行分享、加工以及創造,但公民不同的職業類型、不同的年齡段有較大的差異。同時調查數據表明,公民的網絡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每天人均上網時間4小時以上,有29.31%公民的網絡使用時長在6個小時以上,而這部分人群中學生群體的比例高達60%。
2.2 公民的網絡道德和法律意識不高
在調研中當問及“什么是網絡道德”這個問題的時候,有高達53%的人選擇不了解。并且在“是否遵守網絡道德”的問題上有45.7%的人選擇無所謂。公民在網絡的這種多元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的條件下,很多會選擇不遵守應有的道德和法律規范。這可以從近些年出現比較多的一個詞“網絡水軍”可以看出。很多人基于網絡的隱匿性的特點下肆意發表不當的言論甚至是謠言,企圖達到一時的口舌之快。特別是在“粉絲經濟”的推波助瀾下,網絡的娛樂化演變成一場場罵戰。甚至在應有的法律事件的判決之下也出現了不該有的聲音。
2.3 公民的網絡信息的甄別力不強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信息的更新呈現冪指數的增長。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能成為網絡信息的傳播者和創造者。網絡信息的推送是pear to pear,是關于個人的精準推送。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公民需要練就“火眼金睛”,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甄別和篩選。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公民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是偏弱。在“你會分辨網絡中的不良信息”的問題中,有63%的人選擇不確定。另外,有69%的公民認為網絡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不太會”或“不會”對自身產生不良影響。有23%的人表示瀏覽過不良的網絡信息。另外,在“理性對待還是從眾選擇”上,有70.3%的人選擇從眾對待。
3 提升我國公民網絡素養的思考
3.1 發揮政府對公民網絡素養培育的引導作用
法律法規是網絡信息安全的制度保障,是國家對網絡信息安全進行保護的重要途徑。網絡信息安全的長遠發展和建設,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障,它對互聯網企業和網民的行為起到很好的約束、規范和指導作用。政府要積極征集民意,加強對網絡行為的研判和分析,根據互聯網+形勢下的網絡技術狀態,突出網絡虛擬的特殊性,制定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網絡法律的制定一方面是為了維護網絡空間的穩定,要維護公民的權益,增強公民的網絡義務和責任。同時政府可以與大型網絡公司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解決具體法規在網絡技術層面上的應用問題。因此,政府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對制定的網絡法律進行補充,使之科學,有效,做到為民所用。
3.2 發揮社會對公民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主體作用
自媒體的輿論方向往往影響著公民的網絡素養的發展,輿論的力量成為當前網絡話語的權力力量。政府要加強對自媒體行業的監管,加強自媒體言論的價值把關。自媒體應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利器,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行業。自媒體人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要對所報道的事件的真實性負責,為公民提供真實、理性客觀的言論信息,傳播主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信息審核的大關。同時,自媒體部門如果勢單力薄,可以與政府部門或者相應的社會組織合作,使得政府、監管部門、社會組織和自媒體形成一個聯動的整體。完善網絡行業的自律機制,強化互聯網企業社會責任、規范企業行為,對網絡詐騙、網絡謠言、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等信息污染源設立防火墻,在源頭上遏制有害信息肆意擴散,積極發揮互聯網企業、網絡媒體、網絡名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充分發揮群眾的輿論監督作用,調動廣大網民對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的積極性,有效打擊各種非法網站和網絡違法行為,凈化網絡環境。
3.3 積極發揮個人對公民網絡素養的自我培育作用
公民雖說在網絡上是虛擬的一個角色,但是網絡也越來越與現實鏈接在一起。公民的網絡行為如今緊密地跟現實行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公民在網絡上的政治行為、經濟行為、法律行為也會反映到現實的生活中。因此,公民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在今天信息時代下顯得異常重要。公民的自我教育體現在,公民不僅能主動接受社區安排的相關網絡素養的活動,豐富自身的網絡知識。同時,公民應加強理性判斷能力,提高識別網絡信息的能力,報告和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胺e極捍衛和維護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底線,至少要做好不傷害他人和社會的人?!庇幸庾R地抵制各種不健康文化的誘惑和傳播。辨析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注重網絡個人信息隱私,為后代做好榜樣示范。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2016-01-22)[2016-03-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陳宗章.網絡空間中意識形態領導權與價值秩序的建構[J].理論與改革,2015(02).
[3]喻國明.用“互聯網+”新常態構造傳播新景觀——兼論內容產品從“兩要素模式”向“四要素模式”的轉型升級[J].新聞與寫作,2015(6).
[4]肖立新,陳新亮,張曉星.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培育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4(3).
[5]后發先起從INTERNET說起[N].計算機世界,1997年10月29日.
[6]我國公眾網絡安全意識調查報告(2015)發布[N].光明網,2015-06-01.
[7]彭偉步,李賀.新媒體環境下官員應有怎樣的媒介素養[J].中國記者,2010(5).
[8]王艷霞,林志淼.論網絡社會的文化教育生態環境建構[J].甘肅社會科學,2012(3).
[9]張軍.網絡道德含義釋析——兼論網絡道德主體的構建[J].前沿,2004(11).
[10]劉微.網絡道德失范挑戰德育[J].新華文摘,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