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婷
摘 要:體驗文本之話題,獲取文本之初淺認識。體驗文本之精髓,領會文本之深層含義。體驗文本之文化,提高學生對文本之文化意識。
關鍵詞:體驗;文本;初中英語
英語課標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就“體驗”這一角度,闡述其在初中英語閱讀課的體現。
一、體驗文本之話題,獲取文本之初淺認識
在閱讀課文本導入環節,教師們會有很多的方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各種各樣的游戲、師生圍繞話題的交談、歌曲、Chant等,完美完成從熟悉到陌生的信息構建,非常自然地引導學生體驗、熟悉并思考文本話題。當前的英語教育比較注重語言的學習過程,強調其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及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能力的提高也要求教師在社會情境中,運用聽、說、讀、寫、看、寫等方式指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語言意識和語感。
在lesson plan for Fortune Telling這一課中,話題導入環節,教師設計用Que Sera Sera一首英語歌曲自然地引入將來的話題,使學生從語言和思維兩方面為本節課的主要任務做好準備。歌詞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I asked my mother,“What will I be?”Will I be pretty?Will I be rich?“What will be,will be.”Now I have Children of my own.They ask their mother,“What will I be?”Will I be handsome?Will I be rich?Whatever will be,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的寓意特別符合這節課的話題,也特別符合學生的心聲,感同身受,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在體驗并隨之思考著歌曲中出現的問題。
在閱讀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有很多方法提供學生體驗文本話題,獲取文本的最初淺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可以預測,可以猜想。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除了用歌曲導入,還可以借助圖片、標題、游戲、交談、循序漸進,輕松地激發學生對本課話題的興趣并進行思考。語言學家克魯姆說,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應該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而體驗一般發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體驗情景的真實程度是引發學生對新知體驗反應的關鍵所在,因此真實性在英語課堂中無處不在,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場境、語境均應真實,即使是虛擬或模擬的,也應符合真實情景,把強化學生的內在動力置于教學過程的核心位置。
二、體驗文本之精髓,領會文本之深層含義
在After Twenty Years的閱讀課中,教師設計二十來個表情包,讓學生再讀閱讀文本的同時理解主人公在故事不同階段的心情,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在故事中,體會故事中人物心情的跌宕起伏,并且還要表達出選擇表情包的理由,最后教師提問“Will Bob forgive Jimmy?”幫助學生領會文本的深層含義。在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輕松簡單的表情包和文本中曲折的故事情節,由淺到深,由易到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學生是主體,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性,給他們提供機會以便于自由表現及展示自己,鼓勵他們敢于開口,善于發現,學會對比聯系,并最終內化概括出自己的想法、觀點。在體驗式教學中,知識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取到的。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并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相反,教師應該通過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孩子多個角度去思考,體驗獲取不同的觀點,這也是我們現在比較注重培養的批判性思維。教師也可以把文本信息和學生現實生活做一個鏈接,引導學生作出評價,培養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意識。比如在A Man with Seven Lives這一課中,閱讀后環節中教師設計了What saved him?Would he accept?Why?這三個問題都是開放性問題,問題的設計其實就是情景的設計,幫助孩子在回憶文本主要情節的同時,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最后領會到文本的深層含義。
三、體驗文本之文化,提高學生對文本之文化意識
英語學習到了某一階段時,借助于工具書,閱讀文章和理解課文的主要障礙已經不在語言本身,而是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了解的程度。對學生而言,取法必要的文化參照系,將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記憶、復述、做題時無法作出正確的推論、判斷和預測。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初中英語教材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在九年級上冊Module 2 Unit 2的閱讀教學最后一環節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欣賞英語短劇的感恩節晚宴,體驗西方人是如何在晚宴開始前表達感謝;再設計讓學生們模擬表演感恩節晚宴。第一波表演是角色模仿表演,第二波表演是自己創造性表演,表達屬于學生自己的感謝。最后也讓學生們思考,我們中國有哪些節日?哪個節日是和感恩節類似?教學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在表演環節中,既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又能體會到西方節日文化的魅力。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濃縮,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信仰選擇等,中國和英語國家在節日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如何跨過這個障礙,就應該先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能提高文本之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張永康,楊金燕.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J].文學教育.
[3]趙國忠主編.英語教學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5).
[4]趙國忠主編,吳德元著.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