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鑫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意義重大。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游刃有余的開展課堂教學,并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文章結合工作經驗,淺談小學農村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學習興趣;教學氛圍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品德與社會是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學科。在傳統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因教學方法的僵硬、陳舊,從而導致學生們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甜蜜的牽引。培養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是現行小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一、課堂教學氛圍
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首要關鍵是營造出輕松、民主且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自主參與愿望等多個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處于輕松、民主且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下,學生們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能得以有效保障,學習效率更高,思維也將變得更加發散;與之相反,處于沉悶、壓抑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們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習的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久而久之,學習熱情逐漸減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其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泛,兼容并蓄,具有多元的呈現力。為此,在營造課堂氛圍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但歸根結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氛圍營造,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融洽師生關系。古人語:“親其師,信其道。”不言而喻,學生們喜歡教師,樂于親近教師,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而這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支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多和學生群體進行互動。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以此構建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更新教學理念。素質教育理念下,作為教學工作者,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摒棄傳統教學工作中圍繞教師為核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實施民主的互動式交流方法,切實激發并持續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
二、現代教學手段
21世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極大便捷了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信息傳導與交流變得更加多元、高效,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信息交換在時間、空間方面的限制性。傳統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即是全部的教學載體工具,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及教育教學理念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方法顯然難以滿足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教學工作不應墨守成規,閉門造車,應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的翻轉,以此吸引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事實上,現代教學手段的豐富性與直觀性,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體現,能有效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說,筆者在教學“我們去環球旅行”時,為了讓學生們對世界有著更為直觀的認識,筆者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播放了世界各地的奇異景觀。一望無垠的太平洋;人群熙熙攘攘,高樓鱗次櫛比的紐約街頭;炎熱少雨的非洲大草原;壯觀雄偉的盧浮宮等等不一而足。視頻搭配輕快的背景音樂,從視覺、聽覺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感受。學生們隨著視頻畫面的轉換,神游世界各地,領略世界各地的風俗文化及壯美景色。在視頻播放完畢后,學生們意猶未盡,興致昂揚。于是,筆者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展開對主題內容的學習。多媒體技術形象化的展示,極大開拓了學生們的眼界,而因為鋪墊良好,學生們對后續的學習內容充滿期待,學習熱情高漲。
三、融入生活元素
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將抽象的問題、概念生活化,能有效幫助學生吸收、掌握,從而深入到學習主題之內。此外,從人體的認知屬性角度分析,人們對熟悉的事物更具有“依賴感”,接受度更高;與之相反,對于完全陌生的信息,人們在接受過程中,或多或少存有抵觸、排除的心理情緒,而這樣“愛憎分明”的心理特點,在兒童階段表現的最為明顯。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點很多,只要認真分析,即可從中加以運用。比如說,在教學“誠信是金”時,筆者向學生們講述了“誠實的士兵”的小故事:某部隊中,有個士兵體能差,尤其不擅長跑步。在一次跑步考核中,這名士兵非常焦慮,因為自己耐力不佳,極有可能在跑步考核中不能過關。比賽開始后,同伴們爭先恐后的向前奔跑,不一會兒,這名士兵就落在了最后。在轉過山腳后,出現了兩條岔路,一條岔路上寫著“軍官跑道”,另一條寫著“士兵跑道”。一般來說,軍官級別比士兵高,因而跑道距離要更近一些。士兵明白這個道理,但覺得自己不應該偷奸耍滑,欺騙自己,欺騙他人,于是毅然決然朝著士兵跑道前進。沒過多久,這名士兵就看見了終點線,而此時終點處只有裁判一人守候在此。士兵輕松獲得了第一,過了很久同伴們才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趕來。誠信,讓這名士兵受到了長官的褒獎。誠信,才是人生道理上的最佳捷徑。
四、結語
品德與社會,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從而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主題,因地制宜的營造課堂氛圍,以滿足課堂教學高效產出的需求,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群體的學習興趣。善于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融入生活元素,從學生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切入,喚起學生們的生活記憶,舉一反三,切實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劉麗梅.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
[2]李國林.品德與社會“真”課堂的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