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現代學院)
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是高校的重要任務,因此,大部分高校根據國家要求開設了專門的普通話課程,但結合現狀來看,此類課程在實效性上并不能達到預期。不同學生普通話基礎各不相同,學生自身已經有了固定的語言習慣,學生對普通話課程的認可程度不高等都會導致這一課程在高校內難以發揮出預期作用。除此之外,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高校內部普通話課程框架設計等都會對這一課程的開展成效產生影響。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結合上述問題分析高校普通話教學的優化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保證這一工作的開展成效,將從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等幾方面展開詳細論述,以期能為相關教研人員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結合上文中的內容,學生自身特征對普通話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由于學生生活背景、成長經歷等的不同,學生在語言習慣、發音特征等方面的表現自然也會出現一定差異,而教師若不能結合學生特點展開教學,那么最終的教學效果自然難以達到預期。其次,部分學生并未意識到普通話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將普通話教學重視起來。結合現狀來看,高校內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普通話課程的開展是一種浪費,進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參與度較低、積極性較差等問題,若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最終的教學效果自然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除了學生自身特征之外,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同樣會對普通話課程的開展效果產生影響。結合現狀來看,普通話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能有效的與學生展開互動,僅能通過簡單的語音訓練等形式來完成教學,學生興趣難以得到有效激發,最終的教學效果自然也難以保障。其次,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對理論部分的講解,不能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最終導致大量課堂時間被理論講解占據,學生難以有效參與到實際教學過程之中。
首先,從教材編制來說,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普通話教材都是針對普通話等級考試所編制的,教材中實踐訓練內容相對較少。在此類教材的影響之下,學生的興趣難以得到有效激發,最終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其次,從教學安排上來說,大部分高校普通話課程教學時間相對較短、周期集中,而發音習慣的改善、發音技巧的掌握等都需要長期的引導和訓練,這樣的狀況必然會導致普通話課程在高校內部難以發揮出預期作用。
結合上文中的內容,對普通話教材內容的優化是保障這一課程的開展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基礎,而為了保障教材的編制能與學生特性及教學目標相符合,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成教材內容優化工作:
1.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大學生的年齡大多處于18~22歲這一范圍內,也就是說,這些學生自身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語言體系及語言習慣,對學生使用方言過程中的習慣進行改善依賴于大量的實踐訓練和長時間的環境影響。結合這一點,教材中必須包含足夠的語言訓練。具體的訓練內容可以包含演講、口語表達、思維能力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添加,學生自然能更好的將理論內容映射到實際表達過程之中,確保普通話教學效果。
2.教材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上文中的內容已經表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興趣,但結合教材內容的設置來看,若教材內容以理論部分為主或存在過于老舊等問題,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必然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高校在普通話教材內容優化過程中必須針對學生特征進行研究,設置與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教學場景,保障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以此來從教材上做到確保學生的興趣。
上文中已經提到,高校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存在過度偏重理論、忽略實踐訓練的狀況,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不但學生所掌握的語言技巧、發音技巧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最終導致普通話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高校及相關教師必須結合以下幾方面內容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1.改變短期集中性的教學模式。短期集中的訓練有可能可以暫時改變學生在發音、口頭表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但對于學生語言習慣等的改善來說,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發揮出預期作用。針對這樣的狀況,高校可以將普通話設置為必修課,為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為學生明確考核范圍,在這些內容的影響之下,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自然能得到有效促進。
2.增加課外學習或實踐活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教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而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應能充分的將學生的主體性重視起來。對于普通話教學來說,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訓練過程之中,其發音技巧及表達能力等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通過課外學習、實踐活動等方式來有效提升學生在普通話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如演講比賽、小組口頭表達訓練等形式都能充分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普通話實質上依然屬于語言學科,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做不到創新,那么教材中包含的大量理論就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畏難心理或因此而感到枯燥乏味,這些狀況都會導致普通話課程在高校內部的開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了避免此類問題持續地產生負面影響,相關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1.建立學生語音檔案。上文中已經提到,由于生長環境等的不同,學生之間在語言習慣、表達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為了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建立語音檔案對學生的發音特點、語言習慣等進行記錄,并追蹤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這些方面出現的變化。通過語音檔案的應用,教師自然能更好地根據學生特點為其定制專門的學習和訓練方法,學生也能通過這一內容動態對自身發音、表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普通話教學效果自然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2.給予學生充分的語音訓練機會。上文中對普通話教學語音訓練的重要性進行了簡單論述,而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來說,教師應嚴格避免大量講解理論內容的狀況,引導學生通過語音訓練發現自身在普通話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教師的輔助之下做出改善。在這一教學方法的作用之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將能得到有效提升,普通話教學效果自然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綜上所述,在針對高校普通話教學現存問題進行簡單分析的基礎之上,本文主要從教材內容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改善、教學方法的創新等幾方面對具體的改善辦法做了深入探討。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高校應進一步將普通話教學重視起來,從課程體系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確保學生都能意識到此類課程的重要性,進而更好地參與到普通話教學過程之中,保障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