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石馬中心學校橋東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的情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然而教學實踐中的朗讀卻存在著很多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學習成績。朗讀教學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三十五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五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朗讀教學總是甲生讀了乙生讀,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沒有明白為什么讀。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生,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
教師的朗讀指導機械、單調的情況通常出現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強調有感情地朗讀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個人物形象地語氣讀出來,這樣的指導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為一體,也就達不到朗讀的目的。
教師的評價語往往就是“讀得真好”“讀的真流利”“讀得真有感情”。課標中強調“評價學生的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另外也存在著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閱讀能力不強,課外閱讀量不大等現象。
如何優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突破點。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加強閱讀指導,摸索更多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首先,閱讀教學要注重感悟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下手,創造適合學生文化發展的環境,讓學生想讀、樂讀。一是為學生指導思考的方向;二是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問題;三是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四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在學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對不同看法加以辯論,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長補短,發展思維;五是利用閱讀,促進寫作,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緊密聯系,不僅有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還凝聚著強烈、豐富的情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其次,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閱讀的內容是千變萬化、無法窮盡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才是我們教師最重要的任務。
第三,培養學生閱讀的想象力。想象力是進行閱讀訓練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達到閱讀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閱讀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學生按課文中的描述在腦子里構成的想象。這種再造想象體現著學生的知識能力,個人生活閱歷和豐富的聯想能力。它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必要途徑。
第四,加強范讀,示范啟發。朗讀是“口耳之學”,朗讀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聽”。一節好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教師高水平的范讀不僅可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更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范讀深入了解課文內容,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并引發共鳴。因此,教師的示范朗讀極其重要,有著其他范讀不可替代的更大優勢。中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較低,對課文的理解有困難,教師的范讀就顯得更為重要。
第五,創設情境,讀出個性。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深入閱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讓學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圍中,體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脈搏,讀出文本中固有的語氣語調,再現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達文本中固有的情感。
第六,抓好課外閱讀,增加學生閱讀量。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不僅僅是課堂閱讀就能提高的。教師除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外,還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針對農村孩子擁有課外書籍的數量極少這一現狀,鼓勵孩子們把自己擁有的課外書籍借給班上供大家閱讀。廣泛的課外閱讀能讓孩子們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為他們的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鼓勵學生課后使用普通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借說練讀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語交際中,要求教師能以準確、流利、自然的口語表達勇做學生學習的典范,無任何時何地都堅持在學生面前使用普通話。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定會在相互傾聽、相互糾正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