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中醫藥大學)
近年來,上海市推行的“課程思政”改革為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提供了一套有價值、可推廣的“上海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此,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思政”,但“課程”是基礎,是載體。沒有好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功能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尊重課程建設規律,切實強化課程建設管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等取象比類的方法。天文的,地理的,人世間的都可以拿來印證自身,天然地和“課堂思政”相契合。在中醫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可以與“課堂思政”無縫銜接,水乳交融。
生命觀是世界觀的一種,是個體對生命的認識,反映了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態度。自古以來,“救死扶傷”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中醫學就是仁人之術,中醫從業者必須具有高尚的醫德。對醫學生來說,醫德的培養有賴于正確的生命觀塑造。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主體的中醫學哲學基礎,不僅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指導,其蘊含著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觀培養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積極開展課堂思政,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氣的不同形態,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根源于氣。氣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扒尻枮樘?,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是天地的產物,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的生長壯老已,疾病的發生,都源于氣。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人秉天地之氣生,所以會受到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影響。天氣的變化,地理的改變,甚至人世間的變化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比如受涼感冒,中暑,如“水土不服”等。人體自身的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的變化,氣血津液的輸布失常同樣是致病根由,也是診斷的理由,治療方向。
所以,疾病可以預防,可以治療。中醫不是玄學,不是巫術。中醫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實踐,靈活有效的治療手段和方法。
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里,天地陰陽二氣時時刻刻的升降運動中,偶然的機會,陰陽之間會發生一種特殊的聯系,即陰陽的相互感應和交合,孕育產生了新的事物和現象,古人稱之為:“陰陽交感”。地球上有了花草樹木,飛鳥走獸,“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最終出現了人類?!叭艘蕴斓刂畾馍臅r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類的歷史在漫長的地球生命里出現的很晚,天地自然不但是人類生命形體的居所,中國古代人認為,人活在天地間,天地人三才。天地的運行和變化規律亦應當為生命取法,自然的變化是人類的啟蒙者、老師。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中醫從天地、自然中體悟認識了生命、健康、養生、保健等規律?!把鰟t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系辭》)所以人,不僅僅是隸屬和存在于喧囂世界中的生命,更應該是天地人、宇宙人。生命應該遵從天地自然的啟示,生命本身并沒有資格和權利決定自己的存在及活動。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府之明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學說中包含了中國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類的智慧和密碼。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從陰陽之間的相互對立中,認知生活的不易,困難的常在;在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中體會生命的快樂。
從陰陽互藏了解事物和現象總是有兩面性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壞,全面的看問題,避免走極端。
從陰陽的互根互用,重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所有艱難困苦都是對我們的磨礪和促進。證明了身體和心理康健相互影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陰陽的消長轉化,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如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人的生、長、壯、老、已等。把握其變化的規律,認知其變化的條件,促進疾病向健康發展,是我們醫學的目的。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不至于一時的困難和挫折,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勇氣,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選擇,造成不良后果。
人生活在天地間,與自然界、人類社會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是孤單的生命個體。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催生了中醫的整體觀念。整體觀念認為: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任何部分,只有置于整體之中才能正確的被認知;事物與事物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五行。五行中的任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著聯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作為生命的個體,你不僅僅屬于你自己。你存在的方式,生活的狀態,有你自己的努力、奮斗,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周圍環境,如父母為你的驕傲,對你的期待,等等。為自己、為父母、為親朋好友、為祖國、為社會我們應該努力奮斗,永不放棄,使生活更美好。
除了課堂講授,我們會組織學生對社會熱點、人生困惑與中醫哲學基礎理論聯系起來進行課余討論、課前演講。如有學生從我國宋朝到蘇聯解體談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從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的建設談中醫“形神合一”,從而論證學習陰陽互根互用的體會。這種聯系和論述體現了中醫上察天文、下觀地理、中通人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認識觀和方法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中醫思維,同時對學生的生命觀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指導。
不僅中醫哲學基礎可以“課堂思政”,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其它部分如病因發病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蘊含著大量“課堂思政”的內容。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努力培養具有高尚醫德的救死扶傷的合格中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