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福疆
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形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渠道。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理念與方法、環境與內容、情感與交流等教學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平臺,是師生共同成長的主陣地。 中職課堂則是承載并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模式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當前,機械論主導的中職課堂教學, 割裂課堂要素之間相互聯系,沒有將課堂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導致中職課堂上普遍存在教師機械、灌輸式教學和學生被動、消極學習的現象,影響了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制約了師生的發展。而現代生態論則摒棄機械論的教學觀,將課堂教學看作是一個多因子整體共生、動態平衡、開放生成的生態系統。 生態理念關照下的課堂是由教師、學生、教室環境等多個生態因子交互作用而構成的微觀復合生態系統;是由認知領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之間的多元對話與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發展過程,其目標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個性發展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課堂已經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封閉的場所,而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以生態課堂觀探討中職課堂教學,用生態思維構建有效課堂,對解決當前中職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創建綠色課堂教學生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路徑。
1.課堂生態與生態課堂。 “生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 課堂生態是從生態角度將課堂教學看作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課堂生態就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由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對學生的發展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的教學生態系統。生態課堂是課堂生態的理想狀態與應然狀態。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生態課堂力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刻板的師生關系、固化的教學內容以及限制學生個性發展等弊端,強調課堂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教學生態的相對平衡,最終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1]。
2.中職課堂生態的特殊性。 中職課堂生態與一般課堂生態內涵基本一致,但中職課堂生態又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中職課堂生態主體構成具有復雜性。毋庸贅言,中職課堂主體由教師和學生組成。不同于普通教育學校教師群體構成,中職教師隊伍由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訓實習指導教師等組成,成員組成復雜;二是學生群體的獨特性。中職學生一方面具有自我認同感缺失、紀律意識和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欠佳等特點,另一方面,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學校學生具有學生與產業預備人才的特性的雙重身份。第二,課堂環境具有延展性。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內在地要求中職課堂要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以專業教育為抓手,這就需要將“課堂”延伸出學校,擴展到實訓基地、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大環境中,達到人才的共育。
1.自然和諧性。遵循規律,順應自然。生態課堂是自然和諧的課堂。 一是課堂環境的自然和諧。 生態課堂無論從物質環境布置,還是從人文環境營造,都要呈現出順乎自然、和諧、人性的特征;二是師生關系的和諧。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差異、個性差異和認知差異,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起融洽、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是教學過程的和諧。生態課堂遵循課堂教學的生態規律和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學生在課堂中呈現自然、自由、和諧發展的特征[2]。
2.整體共生性。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生態課堂是整體共生的課堂。生態課堂作為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的特點。 課堂內的學生、教師與課堂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各種要素之間發揮自我調節功能得到平衡發展。各生態主體之間呈現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發展的特點。生態課堂中教師教學活動的價值只有通過學生的發展才能體現出來,學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生態課堂中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相互鼓勵共同進步,每個同學都能從課堂中獲得最大的收益[3]。
3.動態平衡性。波浪前行,螺旋上升。生態課堂是動態平衡的課堂。課堂教學系統的運行過程總是在平衡中追求動態,在動態中達到平衡。 課堂生態系統內部主體與主體、主體與環境之間,以及與其外部其它生態系統之間,是動態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由平衡到失衡再達到新的平衡。 生態課堂的目標指向就是生態平衡,而生態失衡是生態課堂的常態與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生態課堂是處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動態發展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動與靜的變化中不斷深入前行。
4.開放生成性。互動交流,主動生成。生態課堂是開放生成的課堂。 生態課堂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而是與外界各種生態系統相互聯系、 相互作用的。開放性是提供課堂這一生態系統生機和活力的能量之源。 開放性體現在教學主體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學習是主動生成的過程。 生態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相互碰撞,在互動生成中實現師生雙方結伴成長,共同發展。
課堂生態是指課堂的實然狀態與外在表現,這是一種客觀存在。 當前,從生態學的視角審視中職課堂生態,大部分中職課堂未能達到理想中的生態課堂形態,存在著諸多生態失衡的現象。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師生生態定位不準,關系緊張。 在課堂教學生態環境中,通過處于不同生態位的教師和學生的生態互動,以實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功能。而當前中職師生的生態定位現狀依然是過分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生態關系形成。在當前中職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扮演著權威者,更多是管制、管束、管控、管教,只關心課堂控制、課程進程,忽視學生的尊嚴、需要和自主性。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被動學習,雙方之間關系緊張甚至對立,直接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中職課堂常常呈現出:教師的嚴厲,學生的沉默,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沒有討論探究,沒有生機活力,課堂氣氛沉悶壓抑。
課堂環境缺少特色,消極沉悶。 課堂教學環境主要包括課堂物理環境和課堂心理環境,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職課堂環境失衡表現在:一是課堂空間布局不合理。 當前,大部分中職課堂沿襲普通教育的做法,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間布局結構為主;不僅拉大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而且不利于專業課教學活動展開。二是課堂環境職教特色欠缺。當前,中職課堂缺少延展性,仍以教室為主,很少延伸到實訓基地、廠礦企業,缺少仿真企業情境的實訓基地;教室布置缺少專業文化氛圍。三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消極。當前中職課堂心理環境:單調、乏味、枯燥、冷漠、沉悶,主要是因為中職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心理和不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導致。
教學內容封閉,凸現“花盆效應”。 教學內容是生態課堂的重要元素,開放的教學內容將促進學生成長,封閉的教學內容則導致“花盆效應”。當前中職課堂教學好像在一個類似花盆的小環境下進行的,“花盆效應”削弱學生作為教育生態個體的生存能力,無法應對挫折與困境。 一是教學內容脫離職業生活。 中職課程教學內容抽象枯燥,往往脫離學生生活經驗;教師教學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一些封閉的、非系統性的非生態化的知識,與職場生活實踐相脫節。二是教學內容過度強調預設。 由于受花盆效應的影響,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問題,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拘泥于教案;以知識的記憶和復現為基本目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性和實踐精神的培養[4]。
教學方法單一,偏重機械灌輸。 教學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當前中職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存在非生態的課堂教學方式。 主要表現為:一是機械式教學方式。 中職課堂受機械論的影響,把學生當成是產品、把教室變成為車間。 教師強調秩序性,重視確定性,采取統一標準和模式進行教學活動, 忽視了中職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致出現了“預設問題多,課堂生成少;被動思考多,交流對話少”的教學生態困境。二是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中職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講為主,一講到底,一講了事,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對課堂沒有歸屬感,以致習慣性上課走神;課堂上缺少合作、對話與碰撞,學生置身于課堂教學環節之外,學生習慣于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逐漸喪失[5]。
教學理念引領教學實踐。 優化課堂生態,構建生態課堂,必須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樹立生態教學的先進理念。生態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尊重學生的生態個性、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遵循學習過程的生態規律的自主自由、開放可持續的教學過程,是一種順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學生生長節律的課堂。 樹立生態教學理念,應突出“三生”。
1.生命課堂理念。 生態課堂是生命的課堂,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有獨立人格尊嚴和有無限發展潛能的個體,尊重、信任、關愛學生,引導學生敬畏生命、自覺學習、超越自我。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悟中學”,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生命的尊嚴。
2.生活課堂理念。 生態課堂是生活的課堂。 教師要將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現實職業生活背景之中,通過教學情境生活化、教學設計生活化、實訓實習生活化、作業布置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3.生成課堂理念。 生態課堂是生成的課堂。 生成的課堂是以人為本,多元互動、積極主動、創新開放的課堂。教師應善于通過任務驅動、問題引領、矛盾建構等策略,去開發利用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重構課堂教學,創造課堂精彩。
師生關系決定課堂氛圍。和諧師生關系是課堂生態的核心,是構建良好生態課堂的關鍵。 優化課堂生態,必須使教師和學生處于合理的“師生生態位”。教師和學生生態位的正確定位,才能共同構筑師生和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環境。 構建生態師生關系,應突出“三定”。
1.教師的科學定位。 中職教師要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要打破傳統的僅突出教師“教”,而輕視學生的“學”的師生生態定位,要改變原有的“上位者”心態,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學生的朋友、引路者。教師在課堂中要把學生當活生生的人看待,而不是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讓學生在課堂享受到生命的尊嚴,感受到生命的差異,體驗到生命的價值。
2.學生的科學定位。 在生態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尊重,學生不再是處于被動接受各種信息的地位,而是處于積極建構知識的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變聚焦教師的“教”為聚焦學生的“學”,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自主建構和主動探索中實現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提升。
3.師生關系的科學定位。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高效開展的前提。生態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和諧的。 教師要積極地投入情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平視學生,挖掘學生優點,激勵學生自信;要接納學生差異,學會因材施教;要幫助學生去尋找自我、成就自我,讓學生真正去做“人”,而不是成為機器;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6]。
教學環境影響教學成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環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其中環境是第一要素。 在課堂教學中,影響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切內外條件構成一定的教學環境,包括課堂物理環境、心理環境和教學情境。 營造生態課堂環境,應突出“三境”。
1.創設課堂物理環境,彰顯職教特色。 一是創設仿真企業情境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要遵循兩個原則:與企業車間相仿,生產功能和教學功能兼備;同時要創造條件,把課堂延伸到“社區、車間、田頭”,實現理實一體,工學結合。二是營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室氛圍,通過布置黑板報、手抄報、企業家寄語、優秀學生事跡、職業道德規范等,引導學生鞏固專業思想,端正學習態度[7]。
2.創設課堂心理環境,體現民主和諧。 教師要心中有愛,眼中有人,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教師要尊重學生,對學生充滿信心;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要通過“把激情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來優化課堂心理環境。
3.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應著立足于學生發展,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遵循“做學合一”理念,創設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應用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效的自主構建。教學情境創設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以真實發生的事件或學習體驗活動為基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服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 教學內容包括教材、教案等文本資料,教學軟件、微課、慕課等數字化資料,以及網上教學資料等。 優化生態教學內容,應突出“三化”。
1.教學內容生活化。 現實生活是課堂教學的源泉,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基礎。 教師在選擇課堂教學資源與處理教學內容時,要善于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銜接;要能喚醒學生生活經驗,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突破中職學生培養的“花盆效應”。
2.教學內容任務化。 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分解到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任務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學內容任務化,以問題探究為主線,以完成任務為引領,以“做中學”為思路,實現了知識再現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式學習,促進了學生能力和素養提升。
3.教學內容信息化。 適應信息時代發展,將信息技術作為呈現教學內容的重要工具,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統整;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融合使得所傳授的內容不僅僅是單一靜態的教材,而是聲、圖、文、像的多元組合,實現對教學內容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教學效率。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行動式、體驗式及混合式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誘發學習興趣,促進動態生成,最終實現“讓學生想學,讓學生能學,讓學生會學”,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運用生態教學方法,應突出“三式”。
1.行動式教學方法。 行動式教學即行動導向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完成行動產品的過程中,實現身心一體化。 項目教學、任務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角色扮演等,都屬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行動導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則處于指導與輔導的地位,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8]。
2.體驗式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造實際或模擬情境,使學生在親身經歷和充分參與中,獲得個人新知識、新技能、新情感的教學模式。 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創設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設計焦點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9]。
3.混合式教學方式。 混合式教學是基于網絡信息平臺,整合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優勢,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師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有機混合。線上學習充分利用網絡獲取教學資源,進行在線討論、互動答疑、效果測試、考核評價等,實現學習過程的泛在性和互動性;線下學習主要是在線上學習的基礎上, 通過教師的面授、答疑、研討等一系列活動進行深層次的進階學習。
綠色的課堂生態和生態化的課堂是課堂建設的理想狀態和奮斗目標。生態課堂是自然和諧的課堂,是整體共生的課堂,是動態平衡的課堂,是開放生成的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它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規范、促進中職師生的成長。正視中職課堂生態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策略并實踐,或許是實現目標的首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