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高校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必須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價值,使其與大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并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高校應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探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組織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促進校園文化生活不斷完善,營造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提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高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自信
1 引言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高校作為傳承中華文明、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地,更應該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擔當起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責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符合當今時代需要的思想價值,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校園落地生根,不斷增強高校師生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 高校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自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2.1 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傳統文化思想逐漸被弱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不斷開放,各種社會思潮涌入我國,嚴重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潮,大學生追求差異化、個性發展,普遍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和掌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不高,難以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時期。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很容易給大學生造成認知混淆、思維片面,最終會導致大學生產生文化自卑和文化盲從。大學生群體中的文化盲從現象直接影響自身文化自信的樹立進程,將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消極影響。[1]
2.2 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不夠深入
大學生對文化藝術、傳統節日、傳統技藝的掌握情況不樂觀,缺乏有效的文化引導,存在“以洋為尊”、“以洋為美”等現象。有的大學生從小很少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的歷史認識不夠,對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意義認識不夠;在傳統節日方面,對清明、端午、國慶、中秋等傳統節日缺乏深刻認識,卻對外國的一些節日,像萬圣節、圣誕節等比較感興趣;大學生對于一些傳統技藝,京劇或其他劇種接受程度不高,對中國古典詩詞更是了解很少。
2.3 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忽視。
高校工作千頭萬緒,往往重視學生的專業發展,主抓學生的學習和就業率,很多高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夠重視,沒有關于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和規劃,也沒有開設過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傳統文化缺乏有效的傳承方式,部分大學生對仁、義、孝、忠等傳統美德的認識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理解與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應試教育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邁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往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少充分了解,缺乏有效的文化引導,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博采眾長的心態,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辯證取舍、擇善而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2]
3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樹立文化自信的實踐途徑
3.1 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務,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全方位發展的人才,高校應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觀念,深刻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優秀人才奠定基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既有中國文化的“根”,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有中國文化的“魂”,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
3.2 引入課堂教學體系,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高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充分整合資源,構建傳承創新體系,在課程設置、師資培訓、機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還可以“走出去”,從企業合作、校校聯合、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在課程設置上要精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課程,選擇適當的教材。借助新歷史時期的媒體技術,對校園文化進行不斷完善和豐富,促使師生自覺踐行和發揚先進文化,繼而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互補以及協調發展的校園文化傳承創新體系。[4]高校應該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有效融合,利用圖書館、多媒體欣賞廳等場所,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與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激發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選用音樂、書法、國學、禮儀、禮節、京劇、刺繡等大量鮮活的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使大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自覺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承人。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
3.3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高校還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高雅的校園環境文化。舉辦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多樣化展示,可以舉辦經典誦讀、體驗學習、公益服務等活動;契合中國傳統節日舉辦主題活動,比如端午節可以舉辦以歌頌屈原為主題的詩會,學生可以采用歌曲、舞蹈、朗誦等形式開展詩會,還可以穿著古裝、誦古詩、憶古人,加深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繼承;高校還可以邀請優秀人士進行學術講座,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和平臺,使大學生積極加入到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4 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營造傳統文化的傳承氛圍
增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人文景觀元素,豐富其表現形式,以學校網站為主要宣傳途徑,以校報、宣傳欄為代表的平面媒體進行傳播,對傳統文化進行解讀;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推送正能量的文化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校園形成尊重、傳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于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涵養,幫助大學生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加深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自覺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讓世界其他國家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總之,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文化復興是必然要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復興的關鍵,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高校必須要積極探索傳承傳統文化的科學路徑,促進其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不僅是實現文化復興的需要,也是學生人文知識發展的要求,促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不斷促進他們文化自信的建立。
參考文獻
[1]李瑩.加強新時代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論研究,2018(5):109-111.
[2]張江.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17(2).
[3]王春.新時期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三個向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16-17.
[4]任世強.新時期地方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路徑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7(8):121-123.
[5]人民出版社.學習習近平總書記 8·19 重要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作者簡介
姜亞琳(1984-),女,漢族,山東龍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教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