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娟
(吉林省通化市青少年宮)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和實施課程。它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技術和技術實踐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教育活動。所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素養最好載體。
“實踐創新”素養中對勞動意識的描述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而《綜合實踐活動綱要》中對勞動與技術的描述是: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可以看出,核心素養中的描述更具體、更易操作,它們解決的問題和目標是一致的,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進行“實踐創新”素養的培養會更有效。
“實踐創新”素養中對問題解決的描述:“問題解決,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技術運用的描述:“技術運用,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指明了方向。如果我們具備了這些素養,在我們任何一項活動中,我們遇到問題時,就會積極地去思考,想對策,有序實施。
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讓他們創造性地提問。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素養的最好抓手。
以往“手工”專業所要求學生做的作品,都是在同一個主題下的內容。比如,大家都做“靠背墊”或“布貼畫”或“布玩”等,在小范圍內尋求變化,這樣做,使得有些對這類布藝品不感興趣的同學會產生被動學習的傾向,他們往往會有一種“隨便做一個算了,反正也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的想法,以此應付學習,這樣既不利于教師授課,更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通過學習研究之后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既然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等特點,那么,在活動內容上,應該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不應該讓他們的思維受束縛。自主確定主題,鞏固興趣。在學生的興趣完全被激發出來之后,鼓勵他們自主地設計制作作品的類型,而不是由老師來圈定,這樣一來,不但能夠保持興趣的持久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將主動性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思維活躍,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就會源源不斷地涌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綜合實踐活動課同樣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只要把握好這種課型的教學任務、教學環節、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班情和學情靈活應用,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四、磨煉意志品質,培養高尚情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與道德、情感、思想等形成之間,有一條強有力的紐帶。”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實踐中不僅了解了勞動程序、操作方法,掌握了現代生產勞動技術,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體會到了勞動的幸福和快樂,鍛煉了意志品質,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了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所有這些綜合性的勞動素養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而生活在現階段的中國青少年大都遠離生產勞動和家庭生活勞動,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顧下,基本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僅僅成為無法體會的書本上的一句空話。意志品質的鍛煉,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讓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讓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生活意義追尋找到最佳契合點,促進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能夠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并掌握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促進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社會、自我之間的各種關系,增強價值體認,樹立愛國情懷,將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國家的責任和個人的職業理想與發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樹立責任擔當精神,深化對社會規則、國家認同、文化自信的理解;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其社會責任感。我們應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價值,特別是學生的親身參與、服務他人,會促進學生建立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愿望和動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維度,建構立體化、進階式與螺旋上升的整體目標體系。學段目標則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線,整體遵循縱向貫通、橫向統合、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如問題解決維度目標的建構,從問題來源與主題生成、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問題研究結果呈現,體現了不同學段的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遞進式發展。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具有整體性,彼此相互作用、密切聯系、相互融合與促進,通過內在的統合與聯系,共同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多樣化活動,對增強學生的價值體認,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學生主動服務他人與社會的意識和責任感的養成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學校應該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實際需求,整體把握學校課程結構,加強課程整體規劃。首先,學校要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統一起來,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其次,在課程目標規劃方面要強調關注學生發展需求,凸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特征;再次,倡導通過課程整合,將各專題活動的內容連接起來,從而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