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
摘 要 自然資源部成立標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進關鍵一步,對自然資源一體化管理綜合型和專業型人才提出了新需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一直為國家社會培養輸送城鄉規劃方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我國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分析該專業人才培養特點,根據新時代對人才需求提出專業教學改革建議,從而進一步促進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自然資源部 高等教育 教學改革 人文地理 城鄉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24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nistry System Reform
XU Y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marks a key step forw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for comprehensive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as been training and deliver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nation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the majo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is major,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alents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talents in humanities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Keyword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human geograph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是1999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由于專業口徑寬、專業內容多,創辦該專業的院校也多。[1]2012年教育部將其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旨在向社會輸送一批城鄉規劃專業人才,解決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復雜難題。[2]然而大多數院校對于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仍處于不斷探索階段,目前仍存在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針對性弱等問題。[3]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不再保留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建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正式成立,將自然資源的戰略地位提升到決定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高度,[4]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需求。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特點,結合國家部門及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提出該專業教學改革的相關建議。
1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特點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代碼:070502)是理學下的地理科學類的規劃專業,該專業更應該重視人文地理思想對城鄉規劃的指導作用,地學思維有利于從宏觀的角度系統分析城鄉區域的問題,提出規劃方案,教學課程主要是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等。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共性較多的專業主要有城鄉規劃和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是工學下的建筑類的規劃學科(代碼:082802),該專業采用工程教育模式,主要重視培養規劃設計表達能力,[5]教學課程主要是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等。土地資源管理是管理學下的公共管理類下的專業,其代碼為120404,該專業培養土地資源管理能力,教學課程主要是土地資源學、土地生態學、地籍學、土地法學、土地經濟學、土地史學、土地信息學、土地利用學、土地管理學、土地評價學等。[6]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共性在于城鄉規劃設計方面的重合,然而區別在于規劃方法更加側重于地理學思維與方法;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共性在于具有相同的研究對象“人地關系”,然而在教學內容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2 新時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新需求
現有的人才隊伍無法與新成立自然資源部新職能相匹配,自然資源部已啟動人才工程計劃,亟需自然資源綜合型、復合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土地、地礦、海洋、測繪、林草、城鄉規劃、水資源等部門人才。同時,新時代背景下,區域和城市發展問題日趨復雜,“多規合一”、“國土規劃”、“大數據”、“海綿城市”等新興課題不斷涌現,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3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
3.1 加強學生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認知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普遍對專業的認知程度較低,理不清本專業與相關專業如城鄉規劃專業的區別,被動接受教學內容,主觀能動性差,致使培養的人才社會競爭力較弱。因此,高等院校應該加大對學生開展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導學課程,提高學生對專業培養定位的理解,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定位,制定學習計劃,強化學生善于學習、善于創新能力的提升。
3.2 構建立體結構教學課程體系
三維立體結構體系是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由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相關課程和實踐課程所組成。[7]基礎課程主要指公共必修課、核心課程主要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相關課程主要指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實踐課程即實踐實習課。不同高校課程所占比重不同,已有研究顯示綜合型院校核心課程和相關課程占比高,所學知識面廣,學科交叉性強。農林院校實踐實習課占比高。高等院校應該重視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自我學習、獲取知識能力。專業教學應按照采用“加強基礎、重視應用、分流培養”的原則,[7]在自身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師資資源,盡可能的增加專業相關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重,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方向,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實現分流培養的目標。
3.3 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專業課程設置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地理科學類、技術方法類、城鄉規劃類、資源管理類。不同高等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的側重點不同,已有研究表明,地理科學類在很多高校專業設置中的比例較高,體現了其地理思維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然而以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其專業課程設置在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其他更多的是城鄉規劃類,在資源管理類和技術方法類的課程占比較少。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過程中,應盡可能在技術方法類、城鄉規劃類和資源管理類分別設置相關課程,增加專業培養目標的多樣性。同時,專業課程設置要考慮時代和社會的新需求,不斷更新專業課程內容,增添自然資源學、國土規劃、多規合一、大數據方法在城市規劃中應用等新興課程。
3.4 加強教學實踐環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對實踐要求高的應用型專業,高校應該在專業課程體系框架中加重對實踐實習課的比重。實踐實習課主要包括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對于城鄉規劃類教學課程,學生應該從實踐中反復練習,達到規劃設計能力的目標。教學實習一般由學校組織實施,應該考慮聯合社會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同時,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課題中,在高年級開展導師分組引導制度,鼓勵學生走進企業與社會,開展生產實踐活動。
3.5 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進
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是落實專業培養教學課程體系的關鍵環節。課程講授內容必須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配套新教材,在案例中講述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方法要從注入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轉變,不斷創新教學新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改變教學中講授、討論和練習之間的比例關系,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帶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性和熱情;邀請社會相關專業人士給學生講課,將實踐帶入課程;離開教室組織學生到社會中去講課,展開面向社會的開放式教學,教育學生從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用理論知識解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 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大部制改革方案通過并實施,社會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需求發生的變化,對于高校該專業人才培養既面臨的機遇,也并存著挑戰。高校人才培養應以人為本,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自我學習的能力;其次,引導學生了解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自身專業定位,結合三維立體結構課程體系,關注國家和社會新變化,與時俱進更新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在學校自身師資力量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開設相關課程,實現學生分流培養的目標。同時,加大學生的實踐實習的培養,改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小風等.國內外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4):73-79.
[2] 張軍以,蘇維詞,李孝坤.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教育現代化,2017.4(35):19-21.
[3] 張璐,et al.,業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高等農業教育,2015(2):88-92.
[4] 彭開麗,胡偉艷.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實踐與探索.高等農業教育,2019(02):61-65.
[5] 羅萌.MHP—CDIO模式下的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分析.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8):767.
[6] 陳龍高,et al.,基于土地科學學科內涵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研究.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4):16-19.
[7] 郭文炯,王玉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