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倡導英語學習活動觀,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5 “Elias'?story”教學為例,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英語學習活動,探究如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充分發揮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 英語學習觀的背景
高中英語教學核心內容之一的閱讀教學,在極大程度之上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但是,現如今的英語閱讀教學,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至深,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更多的是一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教師忙著講解,學生被動式吸收,學生缺乏課堂上英語語言運用的機會,語言能力得不到發展;教師的講解很多時候也是破碎化的教學,注重語法和詞匯教學,沒有把文章內容整體化,更沒有設計由低階到高階的教學活動,沒有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挖掘文本信息,沒有引導學生領悟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分析作者的態度,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不到發展,沒有體現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二、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英語學習活動觀所導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確立了英語學習活動的基礎方式之一是活動,借助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以及遷移創新等方式,層層遞進以將思維、語言乃至文化加以融合,進一步對學生學習思考加以引導,以提升其對于主題意義的思考與理解,使得學生在活動過程之中能夠有效地進行語言的學習,并對語言技能加以掌握,有效地理解并闡釋文化內涵,進而逐步構建完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理念。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在新的語言環境之中進行語言與文化知識的運用,逐步剖析并研究問題,進而將問題加以解決。
三、 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使用和實踐
(一) 文本解讀
以必修一Unit 5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中Reading “Elias'?story”為例。 該篇文章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物),語篇類型屬于記敘文(人物介紹)。該文由Elias向我們敘述1952年到1963年期間發生在Nelson Mandela 的故事。Elias初遇Mandela只有12歲,正是他人生最為困難的階段,Mandela籌辦了以黑人服務為主要業務的律師事務所,以此向黑人提供幫助。正是在Mandela的幫助下獲得了在Johannesburg工作的合法權利,同時,伴隨著Mandela的教育,Elias自身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Mandela親切和藹的態度,寬容博大的襟懷讓他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因此,Elias在第一時間加入了Mandela領導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積極投身反政府活動事業,竭力爭取黑人與白人權利平等。本課的主要內容見圖1。
(二) 主要學習活動
1. 學習理解類活動
圍繞主題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就是把新知識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
教師播放獲得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官方特輯,詳細闡述了“綠皮書”這一以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并在書中詳細標注了各個城市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和餐館。教師提出問題:Why did the “Green Book” exist during that time?學生回答并意識到黑人與白人間的不平等,及黑人被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等問題,從而引出我們為爭取黑人平等做出巨大貢獻的Nelson Mandela 先生。
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梳理和整合。鼓勵學生通過標題和圖片預測標題人物Elias和Mandela的關系,然后要求學生寫出他們之間的關系。根據教師創設的圖表學習任務,學生細讀課文第一和第二兩段,找到Elias人物的基本信息。
2. 應用實踐類活動,實踐與內化所獲得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
教師創設采訪語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記者采訪Elias,讓學生通過Elias回憶的形式講述他和偉大人物Mandela之間的故事,學生從現有的結構化知識出發,進一步梳理與提煉,進而對固定搭配與相關語言表達方式加以運用,進而將所學的語言知識與相關信息加以消化。
立足主題與內容,加以剖析,對自身觀點加以闡述。學生根據背景知識,討論為什么在南非白人沒有平等對待黑人,以及白人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阻止黑人被平等對待(南非黑人面臨一系列不平等對待,從生活環境,工作權利,政治權利);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分析為什么Mandela和Elias最終選擇以暴制暴的方式要求平等對待;學生預測后來成立的黑人南非政府是否會平等對待白人;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當一些人因為他們的種族膚色被不平等對待時,我們應該做點什么去改變這種社會現狀。
3. 遷移創新類活動
分析評價語篇的意義和形式。學生討論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為什么作者用第一人稱講述這個故事,為什么作者講述曼德拉的故事用另外的人稱第三人稱;學生討論評價Elias這個故事講得好嗎,以及為什么。
立足新的語境,開展想象與創造活動,活學活用所學語言,進而剖析問題,使問題加以解決,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意義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構架,實現由語言能力向學科素養的轉變。設置情景:Elias的孫子Tim寫文章介紹Mandela,但Tim對Mandela了解很少,于是向Elias求助,從而編寫一段對話。學生先分組討論,Tim可能想了解的問題。例如:Q1:Why did you go to Mandela for advice? Q2: What did Mandela do to help you?比較不同小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去文中找出相應課文原句,在一問一答中體會Mandela的偉大品質,體驗南非黑人在追求種族平等過程中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偉人對普通人生活方向的影響和改變。文章中作者對自己追隨Mandela采取以暴制暴爭取種族平等,并追隨Mandela炸毀政府大樓行為,Elias本人是不喜歡暴力的,引導學生對這種原本不喜歡,但卻參與的背后原因深層次地挖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四、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案例說明
本案例展示的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設計。遵循這一活動觀,教師需要整合課程的六要素,在主題引領指導之下,基于語篇內容,內化語言知識文化,有效理解文化內涵,進而提升語言技能,將技能提升與學習策略運用融合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三類相互關聯的語言與思維活動中。(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此,教師在語篇研讀的基礎上,圍繞“Elias'?story”這個主題,設計了以下的學習活動:首先通過綠皮書短片介紹,意識到曾經的種族不平等確實存在,然后引入黑人偉大領袖Mandela;然后,學生依托語篇,梳理并整合Elias和Mandela之間的事實性信息,發現主人公從被幫助者變成幫助者,情感上從絕望的到充滿希望的事實,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出結構化知識,為進一步討論主題意義奠定了語言,文化和認知基礎;其次,學生嘗試使用和內化所學的語言和信息,分析和欣賞這篇敘事性文章的文體特征人稱單詞和語言特點,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最后,是遷移和創新類活動,學生通過對話形式,根據文本信息,理性分析Mandela偉大領袖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本課,對種族歧視和為爭取種族平等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知。
五、 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應立足解讀語篇與把握學情,針對性地對教學活動加以設置。不同的活動以不同順序串聯或組合在一起,比如,在學生理解Elias故事大意之后,讓學生直接討論Elias追隨Mandela采取的以暴制暴方式爭取種族平等的深層次原因,之后再對內容進行深度學習和意義判斷。也可以在獲取語篇整體信息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頭腦風暴去完成閱讀輸出任務,例如作為人物采訪類節目,以Elias孫子的口吻盡可能多地對Elias提問了解更多的Mandela信息,然后創編訪談類節目,深度剖析和解讀Elias的故事,并了解Mandela偉大品格。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所體現出的理解活動是建立在語篇學習理解之上,實踐活動是與語篇應用緊密結合,遷移創新活動則是凌駕于語篇之上,有效推進碎片化學習向整合化、情景化與結構化學習的轉變,進而提升知識與技能學習的轉化率。閱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閱讀教學可被看做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互動。在學習過程之中,學生通過文本對話、多人對話、自己對話等形式,在主體語境的指導之下,進而為新認識的構建奠定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升水平,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新常態?新教育[J].新教師,2016(1):5-7.
[2]徐靜芳,高姿.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高中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學習,2019(1):18-21.
[3]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毛柳英,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