蹤艷紅 吳寶席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最重要的是道德與法治素養,它決定著素養教育的性質和方向,統領著其他方面的素養教育,因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進一步明確該學科素養教學的價值取向,抓住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部位,突出素養教學的核心,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發展注入強心劑,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巡航、奠基。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2016年9月,教育部頒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已成為今后課程改革、課程設計、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思想道德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靈魂,法治素養則是核心素養的保障。一個無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人,其學識越高、能力越強,對社會和他人造成的傷害可能會越大。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是一個人成長、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核心素養中的基石和關鍵。基于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
一、 調控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溫度
溫度決定成效,激情增加溫度。“善教必達情,達情必近人。”在學科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學習的溫度提高了,他們才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興奮度,在學習過程中才更有動力和激情。教學是一個交往互動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都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教學才有溫度,才會充滿生命活力,學生才能有獲得感,學科素養才能達成。情感是學生學、信、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心理基石和催化劑,是學生接受正確的政治觀點,并將其轉化為堅定信念,進而升華為崇高行為的重要前提。道德與法治課原本就是一種內化道德規范和法治規范的情感培養和情感激發課,就應該蕩起道德情感的雙槳,激起法治情感的漣漪,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課堂有了溫度和熱度這張“通行證”,素養教育才會走進學生的心靈且暢通無阻,就會倍受學生的青睞且“價值連城”。教師的激情在燃燒,學生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被感染、被觸動,互動就會高潮迭起,課堂的有效性就會升溫,學科核心素養才可能逐漸為學生所內化。
二、 拓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廣度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學科起著“排頭兵”的作用,承擔著重要的使命。但如果認為只要實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也就完成任務了,這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偏執與誤讀。因為,不同學科和不同學段的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服從和服務于“完整”培養學生素養的需要。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不是各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那里簡單相加,而是相乘,是以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為表現的統一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僅靠學科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學科統整配合。所以,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加強相關學科教材、教學的橫向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孩子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并能融會貫通,閱歷才會更加豐富,更加硬朗。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樹立“大教育觀”,拓展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廣度、寬度、延展度,努力實現學科融合。那種學科間互不干涉、各自為戰、自掃門前雪的教學體系是不符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的。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人文學科,其顯著特點就是綜合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學科知識,善于“串聯”、“并聯”其他學科,實現學科整體育人功能。如,在教學中,可將道德與法治課與美術結合起來。美術學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目的就是為了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其核心素養是正確的審美觀及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的就是使人具有美的思想、美的理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規范,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所以,讓美育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串串門”是新課程之要求,是時代之需要,是社會之必須,是素養教育之呼喚。再比如,道德與法治課可與歷史學科高度融合。因為,政治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歷史是已經發生了的政治。自古就有“政史不分家”的說法。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本身與文史知識、社會科學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往往“論從史出”,只有“史論結合”,方能使教學“有理有據”,從而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歷史知識,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了解、認識來觸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領悟,能充實教學,點化教學,實現學科間的相互融通,培養學生融會貫通的思維能力。再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可與語文、音樂、地理、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有機糅合在一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還能很好地溝通學科間的聯系,使學生所學知識觸類旁通,能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實現各學科在培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上“分工不分家”,使教育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探索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深度
當下,教學的核心任務越來越趨向一個關鍵詞——思維,沒有思維含量的教學是低效、無效、甚至是無用的,因為它使學生形成了淺思考、不思考、不會思考的壞習慣。只有經過思維加工,達到真正理解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有價值的、終身受用的。反之,如果學習只停留在感知記憶階段,那么,所掌握的知識必然是零散的、暫時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雖然蘊涵著諸多概念、觀點、原理,但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是讓學生記憶這些知識點,而是讓學生在理解和掌握觀點、原理的基礎上,能夠進行價值判斷、邏輯思維、理性分析。超越純知識學習的表層,實施深度教學,實現由知識學習走向邏輯學習和意義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應是教學的追求,這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要使學生能持續地考取理想的分數,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學習力,就必須把教學的焦點調整到思維訓練上來,這是課堂教學持續具有生命力之所在,是教學高效、實用而精彩的睿智選擇,也是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問題是探究學習的先導,是思維的客體對象,是思維的載體,是鏈接教學各環節的紐帶,也是思維發展的推動力。好問題成就好課堂,好課堂孕育好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是教學的本質。實施深度教學,教師應將教材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問題化、問題內容探究化,讓學生的思維靈起來、活起來,引導他們積極研究,充分體驗,使他們學會思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對于設計的問題要有價值,要有梯度,要有適度的難度,進而使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發展。有價值、有恰切難度的問題會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促使學生的好奇心上升為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激起他們尋根究底的心理傾向,使他們去討論,去探究,上網查閱,搜集資料,展示成果,既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也鞏固了學習成果,完成自身的積淀,實現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
四、 達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高度
首先,要確立與學科價值高度統一的教學目標。學科素養必須具體化、目標化。道德與法治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人格修養、道德情操、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一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際主義、社會主義情感以及樹立遠大目標、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學科,更注重從靈魂、道德、態度、品格、價值觀等方面來塑造人,而非知識本身,對其他學科素養的培養具有統領性、指導性的作用。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發,設定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努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站在學生終身發展、教育發展、歷史發展、民族振興、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確立學科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要有“一覽眾山小”的宏觀視野,也要有“潤物細無聲”的具體細致。否則,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只能是“霧里看花花不艷,海底撈月月難圓”。
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它規定著教學的進程和基本形態。教學結構不改變,教學的整體面貌和功能就不會有大的改變,培養學生素養也就成了口號。教學結構改革的根本依據是學生的學,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基于課程資源,指向核心素養,突破課堂時空,突出學生學習。教學要從“教本位”的教學向“學本位”轉變,從關注教育行為的實際發生向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轉化,將學生獨學、互學、群學結合起來,采取問題化教學、情景化教學、活動化教學、單元化教學等不同形式的教學結構,系統地引導學生將道德作為人生的追求,將法律作為人生的底線,將健康作為人生底色,把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情教育融合起來,將人的教育寫在旗幟上,立足法治教育,立意德性進階,不斷提升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培育,不斷優化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法治實踐,面向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圈,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科素養進階。
參考文獻:
[1]李澤民,丁芳.基于發展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初探[J].徐州教育科研,2017(1).
[2]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3]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核心素養的“通”與“同”[N].中國教育報,2016-05-25.
[4]朱光明.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1):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作者簡介:蹤艷紅,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鴛樓中學;吳寶席,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沛縣實驗學校。